第15版:理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怎样走出“闯红灯”
的交通治理困局
城镇化:
在比较中走新路
研究显示:收入和压力适中地区幸福感更高
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内涵和打造路径
从审批走向监管,应为简政放权之道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从审批走向监管,应为简政放权之道

近日,国务院在京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动员部署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工作。总理李克强强调,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把该放的权力放掉,把该管的事务管好,激发市场主体创造活力,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把政府工作重点转到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上来。

从宏观意义上而言,李克强的讲话正显示了目前政府继续进行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和要求。不过舆论之所以对国务院新一轮的“简政放权”频频关注,更与近期曝光的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刘铁男的落马有关。据媒体报道,从去年12月被举报到今年2月底,刘铁男在国家能源局任上最后三个月内,新审批了超过50个能源项目,涉及水电、风电、煤矿、热电厂、油气管道、电网输送等,既有央企投资项目,也有地方政府规划项目。

关键人物刘铁男的落马,究竟会引发官场怎样的一场震动,在目前做出任何预言都是危险的。然而,通过对刘铁男落马前职务的观察,却可以发现,仅仅是一个国务院部委的副职,就已经显露出政府所握有的巨大权力。用官方的话语进行包装,这些权力包括规划、审批、指导、监管、预测等针对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宏观调控职能。

在包括发改委在内的中央部委中,审批权往往是最为重要的权力。一言以蔽之,审批权就是一个行业准入的通行证,假如没有政府部门的允许,即便你有资金等其他条件,也最终无法进入该领域。从2010年开始,“新非公36条”得以公布,其目的在于创造一个公平竞争、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为民营经济的发展腾出更大的空间。但时至今日,国务院各部委依旧还保留着17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而每一个事项的背后,都意味着一个准入门槛的设定。

此番简政放权,李克强发言的题目是“简政放权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确,减少审批事项,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市场内生性的活力自然就会被激发。有学者甚至毫不讳言地表述,国家发改委管得越少的领域,这个领域往往发展得越好。此话虽然略显夸张,但从事实上看,发改委出台的一些“产业政策”,多是扶持了一两家企业,对于整个产业的勃兴却并无裨益。由此亦可得出,发改委不但要少干预市场,还要避免“帮助”企业,发改委要做一个坚定的裁判员,而非运动员或志愿者。

政府的简政放权固然有利于整个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但不得不指出的是,放权对于一些政府人员的私利是相悖的。很显然,体验审批的权力是一种完美的享受,尤其在审批权力本身欠缺透明、缺乏监督的前提下,审批权很容易变成个别岗位、个别领导谋求私利的“利器”。在已经曝光的刘铁男案部分事实中,刘铁男如何利用职权为自己牟利,同样非常耐人寻味。

很显然,审批准入权是简单而粗暴的,更是荒诞不堪的,这种做法只会增加市场投资的成本,却无法带来任何效益。一如广东省发改委主任李春洪自己所承认的:“发改委不应该管项目审批的事。人家投资的你批啥,亏了你又不负责,人家还找你,说你批错了。”此外,不透明的审批权还滋生出许许多多的腐败事例,也制造了一批又一批的落马贪官。

相反,只有从“审批”走向“监管”,把进入市场的权利交给企业,同时强化对不法行为的监管和查处,发改委乃至政府的职能转换才算真正到位。事实上,我们不难发现,历次政府机构改革,发改委的变化都是政府改革的一个缩影。在未来,政府能否淡化自己的审批色彩,强化自己的监管职能,明确自己和市场、社会的边界,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政府的行政体制改革是否能够取得成功。 南 文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