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国内 上一版3  4下一版
武大28岁青年当上正教授
冠军被取消 亚军当冠军
“最难就业年”
如何不再难?
一周来未新增H7N9患者
35岁就当上北京副市长
浙被冤叔侄各获赔110万
把服务群众贯穿于基层
党组织工作全部实践
农行原副行长杨琨被双开
郑州争创全国双拥
模范城“七连冠”
管城:老城区焕发新生机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699万毕业生创历史最高 企业招聘岗位下降超一成
“最难就业年”
如何不再难?

“最难就业年”

如何不再难?

2013年,高校毕业生达到699万,创历史新高,而用人单位招聘岗位下降10%~15%,北京、上海毕业生签约率不足三成,广东不足五成——面对此现实,不少网民惊呼大学毕业生面临“史上最难就业年”。

在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毕业生创业难题不断的情况下,近700万就业大军如何杀出重围?

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由于今年形势不好,许多用人单位的招聘计划大大缩水,一家大型国企人力资源部工作人员甚至告诉记者:“今年本来就不打算招人,但是不招也不合适,所以还是安排了几场招聘会。”

在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上,广东省教育厅长罗伟其透露,广东省2013届毕业生签约率只有30%,比去年同期低10个百分点,而根据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统计的数据显示,上海今年17.8万高校毕业生中签约率只有29%,北京地区更是只有28.24%。

记者了解到,一般而言,“985”“211”高校的就业率压力较小。然而,普通的高校就没有那么幸运了。西北一所师范院校大四学生小刘就愁眉苦脸地表示:“到哪儿都是遭受冷眼,找份工作怎么那么难啊?”小刘所在班级共有46人,到目前为止,加上考研的,找到工作的也不过十几个人。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张霞撰文指出,随着人口高峰的到来和高校扩招,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导致总量上的人才供大于求。一部分企业并不以招聘人才为目的,而是通过招聘过程提升自己的影响,人为提高招聘难度。

“就业歧视”影响就业前景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学历歧视、学校歧视、性别歧视等“就业歧视”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们的就业前景。

暨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小陈告诉记者,同样的岗位,同班男生那边简历的命中率显著高过女生,学院经常发一些招聘信息,许多都只要男生或者注明“男生优先”。

同为暨南大学硕士研究生的刘云飞工作找的不错,但他忘不了面试时同城一所985高校一位女生的泪水。女生很优秀,19岁就本科毕业了,但仍然没能进入最终的面试,招聘负责人的理由是:“你是女生,在业务往来和人际交往等场合适应不了。”

不过一些人力资源工作人员则觉得这并非完全是就业歧视,而是在市场供需下作出的选择:“招聘一个岗位收到一大堆简历,优秀的人才那么多,不用这些办法怎么挑人啊?而且说实话,有些人确实眼高手低,完全不符合企业的要求。”

破解就业难题需多方面着手

张霞的调查显示,政府相关部门、外企和国企是大学生最青睐的三类工作单位,学校招聘会和亲友帮助被认为是最有效的两个渠道。她认为,人才的供大于求、大学生的就业期望高和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相符合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境的三大主要原因。

要想破解就业难题,大学生要进一步调整就业观念,以更加开阔的眼界到更大的范围放飞梦想。学校也应加强宏观形势的判断,在专业设置和学生培养方面更有针对性地发力。

此外,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创业热情也是解决就业的重要途径。

在今年的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推进会上,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强调,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要努力开辟毕业生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就业的新渠道,要以创业带动就业,全力做好征集高校毕业生入伍工作,大力实施困难群体就业帮扶,开展“一对一”实名动态援助,努力帮助困难毕业生和少数民族毕业生实现就业。

据新华社北京5月20日电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