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拳方有效,重典才治乱,要让犯罪分子付出付不起的代价,决不能再出现问题奶粉那样的信任危机。”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提及食品安全问题时传递了政府的决心,要牢牢守住“舌尖上的安全”。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本。食品安全问题涉及千家万户,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从“三聚氰胺”奶粉、瘦肉精、苏丹红、地沟油到最近的“掺假羊肉”、“毒生姜”事件发生,食品安全丑闻接连不断,加重了群众对食品安全的担忧。民意闲谈中不禁要问:“到底吃什么才安全”,甚至有“不吃会饿死,吃了会毒死”的戏谑。
“舌尖上的安全” 一再失守,失的不仅是部分民众的健康和生命,还有可能失掉民众的信任,失掉政府的公信力,最终失掉人心。所以,该管的事必须管住管好,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一定要把监管的重点放到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对经济社会发展可能造成大的危害的领域上来。食品安全这类问题虽然只是局部的、苗头性的问题,但影响恶劣,危害很大,容易造成社会恐慌,一定要高度重视、严格监管、严厉打击,要在加强基层监管手段上舍得用力花钱,让老百姓对食品安全有信心。
目前,我国市场经济秩序还很不规范,经营不讲诚信、假冒伪劣屡禁不绝、侵犯知识产权时有发生,这些现象得不到有效制止,对于诚实守信的经营者就是不公平,就会产生“劣币逐良币”的扭曲现象,从而伤害整个经济健康发展。因此,切实加强市场监管不能是一句句“空谈”,而应该化为一个个“实干”的具体行动,应该心为民所想,利为民所谋。在新一轮简政放权后,行政审批会大量减少,政府管理要由事前审批更多地转为事中事后监管,实行全过程监管,这对行政管理方式和政府治理能力提出了一个新的考验和挑战。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发现问题就必须叫停、处罚,要敢于得罪人,敢于做“恶人”,因为管不好、拦不住的最终结果肯定是,管理者也成为受害者。
食品安全问题的反复跳踉,迫使公众的视野一再投向自己的餐桌,从刹住浪费之风到监管食品安全,政府也在不断对接公众感受、回应人民关切。然而,积累问题是长期过程,解决问题也需长期努力。希望毕其功于一役,无疑是不切实际的夸夸其谈。监管贵在行动,重在落实。要尽早发现问题,不等不靠,及早解决,不可贻误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要本着对自己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国家负责的态度,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加坚定的决心和意志,坚决打好这场攻坚战。 宋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