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应以包容心态直面民众的多元表达
消除雾霾
不能靠指山卖磨
“找关系”折射结构性就业难
应理性面对狂躁
待遇迥异
激发“到此一游”
的文明耻感
成人该以何种方式
介入孩子的节日
阶层固化
堵塞学子向上通道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应理性面对狂躁

天津606路公交车上,仅仅是因为公交车司机没有满足老人随时下车的要求,愤怒、狂躁的83岁老人,在粗口频出之后,一把将公交车司机从驾驶座上拉下,从而致使9辆车相撞,交通一度瘫痪。此事一出,舆论哗然,一时间,谴责、谩骂之声充斥网络,甚至还有网友质疑警方为何仅仅对老人“批评教育”了事,为何不以危害公共安全罪严惩。

仔细想来,狂躁的岂止是老人,整个社会对事件所呈现出的情绪化倾向,甚至是侮辱、谩骂性的发泄,这一切本身岂不也是一种狂躁?面对狂躁,回应以同样的狂躁显然是不可取的;应对狂躁,我们更需要的是理性、冷静的思考。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表示:“我们强调的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一句“以人为核心”道出了城镇化的关键和真谛,城镇化绝对不是让人住到城里那么简单,从就业到社会保障,从生活习惯到人文素养,从法律意识到城市文明功德的养成……一言以蔽之:城镇化,非大城大楼也,在乎人也。所以说,老人不顾一车人生命安全的狂躁、看客肆意的谩骂,其实都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人的城镇化的一个缩影。

这位老人该受到什么样的处罚,法律自有规定,该如何处理,相关部门自有分寸。一味的谴责、谩骂并不能阻止下一个类似事件的发生。以暴易暴不可取,哪怕是“正义”在手,面对问题,除了评判,更需要建设心态和思考。

抛开情绪化的谩骂,摒弃非理性的狂躁,我们是不是应该思考:为何这样一位耄耋老人会独自一人乘坐公交车?是什么事情使他变得如此狂躁?对他负有赡养义务的亲人又在哪儿?面对当前老龄社会不断逼近的现实,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宋 华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