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新郑聚焦 上一版3  4下一版
幸福像花儿一样绽放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关注我们身边的留守儿童——
幸福像花儿一样绽放
写日记成为倾诉对父母思念的方式。
在留守儿童之家,老师与孩子们一起下跳棋。
“六一”前夕,新郑市城关乡周庄小学的留守儿童晒出自己的愿望。

本报记者 刘冬 刘佳美 高凯 沈磊 尹春灵 刘栓阳 文/图

“六一”儿童节即将到来,新郑市各个单位、各种团体或个人采取各种方式,举行各种活动表达对儿童的关爱。纯真的笑脸、清澈的目光,孩子们让我们感受到童真的欢乐。在这样的一个群体中,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更渴望得到关爱。当他们还年幼,父母便远离家乡,到遥远的异乡打工谋生。多少年来,他们只能从偶尔打来的电话中,从身边亲人的口中,感知到父母的存在。这些孩子,被称为“留守儿童”。

今年,教育部联合全国妇联、中央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共青团中央、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五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了不断提高留守儿童教育水平的要求,同时对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和法制安全教育做出了细致明确的规定。

近日,记者深入新郑市各个乡镇,与老师、留守儿童及其远在异乡的父母近距离对话,了解他们的现状,抒发他们的愿望。呵护“留守的未来”,从一点一滴开始!

①有音乐相伴,孩子们不再孤独。

②孩子们欢庆“六一”儿童节的到来。

③学校辅导员给孩子们讲解少先队的故事。

④图书馆是留守孩子的精神家园。

快点长大

让爸妈过上好日子

14岁的小辉(化名)是新郑市孟庄镇二初中八年级的学生,记者在村子里费了好大劲儿,才找到正跟几个伙伴玩耍的他,脸上还挂着几道伤痕。

记者问他多久没见父母时,他说记不清了,记者又问上次跟父母一起过春节是什么时候,他还是摇摇头,他说已经记不清父母有几个春节没有回来了,春节对他来说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记者问他是否还记得父母第一次离开时的情景,小辉回答:“记得,他们在村头坐上车,我就追着车在后面边跑边哭,爷爷奶奶和姐姐都拉不住我。”记者又问:“他们在外面打工,你担心他们吗?”“担心,担心他们在外面吵架。”小辉看上去很淘气,但说起话来让人感到内心的成熟。

指着小辉脸上的伤痕,记者问他:“平时有别的孩子欺负你吗?”小辉沉默了一会儿说出了一个名字,记者问他被欺负后跟谁说,“谁也不说,找个没人的地方哭一会儿就好了,要是爸妈在家,他就不敢欺负我了。”说着小辉委屈地哭了起来,看着让人揪心。

虽然很羡慕别人的爸妈都在身边,但小辉知道他们要挣钱养家。“为了养家,为了让我们读书,爸妈在外面很辛苦。我想快点长大,能够挣钱了,让爸妈过上好日子。”小辉很懂事地说。

只盼孩子在家平安健康

和大多农村青年一样,新郑市龙王乡的李志伟夫妻为了更好地生活,选择了南下“淘金”。两天前,两口子“破例”回了趟家。

这次回家,是在李志伟计划外的,平常只有春节才回家团聚一次,一来没有时间,二来也是为了省钱。“这次回来主要是咨询一下孩子上学的事儿,看看都需要啥证件、啥条件。要是少啥缺啥得赶紧想法儿。”原来,李志伟的孩子过完暑假就要升小学了。

2006年,孩子的出生为小两口的生活增添了不少快乐,然而烦恼也接踵而至。两人在外起早贪黑地工作,根本无暇照顾。无奈,只得忍痛把孩子送回新郑,丢给父母照看。

转眼,孩子到了上学的年纪,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小两口东拼西凑在新郑市区靠近学校的一居委会买了间不大的房子,把老人和孩子接了过去。

没带孩子出去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读书。夫妻俩试过在外地给孩子找学校。可一问吓一跳。由于他们没有当地的户口,孩子读公办学校要交赞助费。“听老乡说,托人一年还要一两万,不托人都进不去。”李志伟摇着头,“不吃不喝,把我们俩工资全用上,勉强够。”

尽管孩子有父母照顾,两口子也放心不下,特别是李志伟的老婆,没有一日不念叨。李志伟的父母快70岁了,父亲行动不便,多数时间需要伺候。再带个孩子,终究还是吃力。“别说功课,就是管,也不大管得住。我们两口子,做梦都梦见孩子在身边。”李志伟无奈地说。

说到对未来的期望,李志伟想都没想,脱口而出:“最希望的当然是孩子在家里平平安安,健健康康,我们多苦多累都没关系。”记者告诉他,如今新郑不仅实施了12年免费教育,各个学校还加强了对留守孩子的心理和安全教育,李志伟很开心。

想随时随地听到爸妈的声音

晴晴(化名),12岁,就读于新郑市八千乡梅河小学。父母长年在外打工,平时晴晴就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在交谈中,记者发现这个沉默寡言的女孩没有同龄人该有的天真烂漫,一直抬头看着对面的墙。记者寻着晴晴的目光看去,墙上挂着一个破旧的相框,但相框的玻璃却洁净照人,显然是平时被人无数次擦拭过。

记者指着一张发黄的照片,问晴晴照片中抱着孩子的男女是谁。晴晴眉头微微一皱,没有说话,嘴角颤动了几下,小声地说:“我爸、我妈,那个是四岁的我。”还没等记者开口,晴晴又指着其他几张照片继续说:“这个是两岁的,这个是五岁的,那是三岁的。”“怎么都是些小时候的照片?”记者问晴晴,她此时又恢复了沉默。原来,从她记事起,父母就开始每年外出打工,一年能见上面的机会少之又少。

晴晴的奶奶告诉记者,由于与父母见面机会少,晴晴对父母已经明显生疏了很多。去年父母回来的时候,晴晴表现得像个陌生人。但即便如此,在记者问她,爸妈在家好还是不在家好时,她还是说:“在家好,在家就不用那么想他们了。”说完眼睛已经涌出了泪水,而在一旁的奶奶显得很尴尬,奶奶清楚地知道,有一种爱是她给不了的。

被问及“六一”节如何过,喜欢什么样的礼物时,晴晴一脸茫然地看着记者。在她记忆里,从没有在“六一”收到礼物的习惯。想了半天后,她说,想要一部电话,随时随地就能听到爸妈的声音了。

让关爱滋润心田

见到欣欣(化名),她正安静地坐在凳子上。在陌生人面前她稍显紧张,一双大眼睛清澈透明,她会认真回答每一个问题,只有在提到父母时,会变得眼眶发红,说话渐至哽咽。

欣欣11岁,是新郑市观音寺镇南场小学的一名留守儿童。在她的记忆里,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打自己记事起,就不怎么见到自己的父母。每年只是在过年的时候他们才回来,所以寒假是她最盼望的日子,不仅有新衣服穿,更重要的是可以见到爸爸妈妈,那是她最开心的日子。

像欣欣这样的孩子,南场小学共有十多个,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这个称呼对他们来说是陌生的,但他们对“留守”却有着最深刻的体会。该校少先大队辅导员张聪芳告诉记者:“这些孩子的父母都是常年在外打工,平时和孩子聚少离多,他们最缺少的就是父母的关爱,不管是社会还是学校需要给他们更多的关心、关怀、关注,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在该校,记者看到专门设立有心理咨询室、亲情活动室、文体活动室供孩子们使用,课余时间,他们可以到这里看电视、看书、上网。

张聪芳老师还告诉记者,在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中,老师都会关注这些孩子们,让他们知道,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但是有老师和同学们的关心和爱护,自己并不孤单。不仅如此,新郑市一些高校、志愿者、社会团体以及企事业单位纷纷献出爱心,利用适当时间去留守儿童集中的学校开展活动,让孩子们感受爱的温暖。

令人欣喜的是,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群众选择在家门口就业,这样也可以更好地照顾孩子。该校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去年该校有30多个留守儿童,今年只有十多个。

我们的未来会更好

5月24日,恰逢周五。记者赶到新郑市梨河镇七里堂完全小学时,豪豪(化名)刚整理完书包准备回家。

10岁的豪豪读四年级,父亲是安徽人,常年在外收废品,母亲时而在安徽婆家料理家事,时而随丈夫外出,豪豪和60多岁的姥姥生活在新郑市梨河镇三里岗村。

豪豪有点胆怯,站在校长牛红伟的背后,拉着衣角。牛红伟介绍,豪豪是三年级转过来的。刚来时印象最深的是豪豪很少换衣服,一件破棉袄穿5天。一周下来,身上常常散发出怪味儿,让他非常窘迫。后来问他是否有困难时师生们才知道,家人给他买的有新衣服,可豪豪怎么找也找不到。

豪豪说,和父母在一起的日子已经记不清楚了。有时三两天回来一次,有时个把月。“过节的时候最开心,村里有几个好伙伴,爸爸妈妈也在外面,我们在一起比较爸爸妈妈买的新衣服,换着吃带回来的糖果、饼干,看谁的好吃。”

尽管来到新学校才一年,他已经和同学们打成了一片。在校期间,根本看不出他和其他孩子有何不同,一起做游戏,一起学习,一起回家。豪豪说,虽然其他小朋友很喜欢放假,可他却不喜欢:“回家没有同学一起玩耍,爸妈也不在家。”

牛红伟告诉记者,豪豪的作业本、书包等学习用品都是学校发放的,中午在校吃饭,有专门的老师负责。“平日的衣服都是老师们从自家孩子那里拿过来的。”

豪豪说,尽管父母不在身边,但他并不埋怨。“父母外出打工,也是为我们日后好。我想让爸爸妈妈知道,我在学校里很好,在家也很乖,我也有了自己的小伙伴。老师们说,未来,我们的‘少年宫’会建得更好,我们的未来也会更好。”

记者感言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虽然留守儿童得到了家庭和社会的关爱,但是这群成长路上没有父母陪伴的孩子,最渴望的还是和父母在一起,尤其是渴望和母亲待在一起。每次和父母团聚后,留守儿童都担心父母再次离开他们外出打工。

看到同龄人偎依在父母身边、看到同龄人受到委屈有人倾诉、听到同龄人高兴地叫着“爸爸、妈妈”,留守儿童除了羡慕,心里还有无法掩饰的难过。假如留守儿童的父母看到这样的情景,假如他们想到乡村路上有这么一群孩子,两眼充满希望地站在路边遥望着父母打工的遥远城市,肯定会心酸。家长们必须明白有一种爱别人是给予不了的,有一种爱是无法替代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那份深沉的爱。但是迫于生活的压力,有的家长不得不选择“背井离乡”,忍受“骨肉分离”。也许父母很忙,也许父母有不可言说的苦衷,但是不能因此为借口忽略了爱的付出。用正确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用适当的方式多和孩子沟通,用恰当的字眼表扬孩子,经常与孩子的监护人沟通,都将有助于增进与孩子的感情。

今天的儿童都将是明天编织“中国梦”的重要力量,今天的孩子的童年里都将洒满阳光。不要因为孩子的生命中多了“留守”两个字,就在成长中缺少阳光,我们每个人尤其是父母都应该共同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灿烂的“太阳”!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