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专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打造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区
让美丽田园生活梦想成真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打造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区
让美丽田园生活梦想成真
——郑州休闲农业发展与展望

打造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区

让美丽田园生活梦想成真

本报记者 王思俊 通讯员 朱桂霞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积极发展休闲农业,拓展农村非农就业增收空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指出要开展农业观光和体验性旅游活动,规范发展农家乐、休闲农庄。农业部组织编制了《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发展休闲农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在中原经济区和郑州都市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的大背景下,我市休闲农业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明确提出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打造省会休闲观光农业品牌,建设美丽郑州,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立意:休闲农业顺应时势蓄势待发

纵观休闲农业,呈现雨后春笋、厚积薄发的发展态势,正在逐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建设美丽郑州,打造美丽田园,时刻伴随着人们的企盼。

科学分析 及时把握发展时机

郑州作为“中原经济区”的中心城市,丰富的农村旅游资源,深厚的农耕文化底蕴,独特的地理、区位等优势,使休闲农业蕴含了巨大的发展潜力。随着城市的扩容和常住人口的增加,现代农业、林网、水系、交通、文化、科技和信息等产业体系的逐步完善,增强了休闲农业发展的推动力。根据郑州都市区发展规划,到2020年,郑州都市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000平方公里以上,城镇化率达到80%。城镇化建设将大增休闲农业的消费需求。同时,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和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休闲消费方式也发生了根本转变,推动了休闲农业的发展;带薪休假制度的完善和法定假日的调整优化,使城乡居民的休闲时间相对集中,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提供了客源保障。

积极推进 拉动农业转型增效

近年来,市县两级政府及农业主管部门,以培育经营主体,引导创新创意,充实文化内涵,加强品牌建设,提升服务水平,加大宣传推介为重点,积极推进休闲农业提档升级,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呈现产业规模逐步扩大,产业类型日趋丰富,品牌建设逐步推进,形成了以休闲农园(农庄)、民俗特色村、农家乐示范户、农业节庆活动等形式多样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农业的多功能性得到了拓展,惠济区绿源山水、薰衣草庄园、富景生态园、丰乐农庄等休闲农业庄园,二七“樱桃节”,荥阳“河阴石榴节”,新密尖山“杏花节”、新郑“枣乡风情游”,中牟“西瓜节”等节庆活动,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显现。据2012年底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市现有休闲农园(农庄)129个,休闲农业特色村28个,农家乐示范户391个,农业节庆活动27个。全市休闲农业带动农民就业2.1万人,年接待游客790万人次,年综合收入突破10亿元,较上年同比分别增加13.5%、22.3%和20%。

目前,已初步形成了黄河风景区至中牟雁鸣湖的沿黄休闲农业产业集群,荥阳北邙岭至巩义河洛风景区的邙岭休闲农业产业集群,以樱桃沟为代表的西南沟壑区休闲农业产业集群,以嵩山自然生态为依托的西南浅山区休闲农业产业集群。

找准差距 学习借鉴先进经验

荣誉的光环属于过去,持续的发展仍需努力。市农委开阔视野,拓宽思路,组织休闲农业相关负责人上北京,下江南,参观、考察,调研、学习,对我市休闲农业发展有了理性思考,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总体感到发展较快、成效明显,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一言以蔽之,我市休闲农业仍存在着规划滞后、发展缺序、开发层次不深、互动体验不够、文化创意薄弱、产品项目单一、服务内容雷同、服务质量较低、管理缺乏规范以及环境保护不够等问题。

“我市休闲农业与全国先进地区相比,发展速度及水平还比较低,如何将丰富的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推动休闲农业快速发展,开辟一条富有竞争力的农业发展新路子,已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新课题。”郑州市农委主任文广轩坦诚地说。

命题:理清思路科学编制规划

休闲农业,是朝阳产业和时代的宠儿。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休闲农业列入了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点,安排专项资金扶持发展。从去年初开始,多次组织专家研讨会,商讨休闲农业发展规划思路,着手编制郑州市休闲农业发展规划。结合我市资源、区位等优势条件,借鉴外地发展经验,确立了利用优势资源,发展重点区域,建设重点项目,拓展休闲功能,培育特色农园,打造精品线路的发展思路。

编制规划 促进有序发展

去年7月开始,按照市政府要求,市农委着手编制《郑州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优势互补、龙头带动、县市对接、板块推进”的原则,构建示范型、精品化、集群式发展新格局,构建休闲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主体框架,以“走进乡村,寻梦田园”为主题宣传推介,推进休闲农业快速健康发展,着力建设生态郑州,努力打造休闲胜地。

《规划》总体思路:以郑州都市区建设规划为依托,立足于郑州自然生态、历史人文、农业资源、地理区位等优势,结合“山、河、沟、岭、原”等自然禀赋,按照“布局区域化、建设规模化、主题特色化、经营差异化”的基本原则,构建“123”空间布局框架,实施“1133”工程,建设五大示范区。努力把郑州建设成为“全国最具特色的休闲度假养生区”、“中原经济区休闲农业先行区”和“河南休闲农业特色示范区”。

“123”空间布局,即“一圈、两带、三区”。

一圈:环郑州四环路的休闲农业圈。重点培育发展以特色农家美食、生态景观农业为依托的中小型休闲农业。

两带:沿黄休闲农业产业带和南水北调运河生态农业带。

1.沿黄休闲农业产业带。黄河郑州河段全长158.5公里,东起中牟西至巩义,具有丰富的历史人文、自然风光、森林绿道、特色种养等资源,成为发展休闲农业的优势区域。该区域以生态保护为前提,走大生态、小建设之路,培育发展以旅游观光、农事体验、休闲娱乐、文化传承为主题,以综合型、规模型、特色型为重点的休闲农业产业。

2.南水北调运河生态带。南水北调中线郑州段全长129公里,途经新郑、中牟、二七、荥阳等7个县(市)区。利用南水北调运河两岸生态绿化保护带,在确保水资源不受污染的前提下,重点发展以观光游憩为主题的休闲农业。

三区:西部浅山区、西南沟壑区、东部平原区发展主题迥异的休闲农业。

“1133”工程。在规划期内,培育提升100家休闲农业精品园(农庄)、1000家农家乐示范户、30个休闲农业特色村、30个农业节庆活动。

1.突出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科技的有机结合,不断拓展农业的休闲功能,精心打造100家规范化、特色化、多元化休闲农业庄园。

2.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采农家果,赏农村景”为主题,通过改善设施,美化环境,提升服务,培育发展1000 家农家乐示范户和30个休闲农业特色村。

3.充分挖掘文化内涵,加快创意发展,培育提升 30个休闲农业节庆活动。

五大休闲农业示范区:1.以历史人文和森林绿道为依托的黄河生态农业示范区。范围:西起黄河游览区,东至中牟雁鸣湖;2.以特色林果为依托的邙岭百果体验区。范围:东起荥阳桃花峪,西到巩义河洛风景区;3.以自然生态和禅武文化为依托的嵩山养生度假区。范围:连接巩、登、荥、密的嵩山自然生态区;4.以生态涵养林和樱桃等特色杂果为依托的樱桃沟慢享生活区。范围:以樱桃沟为中心辐射周边区域;5.以生态高效农业为依托的东南现代农业观光区。范围:中牟南部及新郑东北部特色农业区。

明确主题 打造精品线路

依托都市农业体系,提升农业休闲功能;依托现代交通体系,优化空间开发格局;依托绿色森林体系,形成重点开发地域;依托生态水利体系,增强核心带动能力;依托中原文化体系,挖掘农业增值潜力;依托科技信息体系,加大品牌建设力度。重点打造以下几条主题线路:

滨河风光览胜游

西起惠济区黄河风景名胜区,东至中牟县雁鸣湖生态风景区。该线路有黄河游览区、黄河湿地公园、花园口扒口纪念碑等众多自然、历史、人文景点,还有丰乐农庄、绿源山水、薰衣草庄园、富景生态园等几十个规模型、特色型的休闲农园(农庄)。

果岭山水体验游

东起惠济区黄河风景名胜区,西至巩义市庄头村。该线路有杜甫故里、康百万庄园、石窟寺、虎牢关、仰韶文化遗址、飞龙顶、郑氏宗庙、汉霸二王城等近10处历史遗迹;现有规模型、特色型休闲农业示范园、特色村十多个。

天地之中文化游

依“天地之中”古建筑群之遗产,托嵩山自然山水之名胜,秉少林武术之声威,承少林音乐大典之韵律,环少林景观大道之优势,打造以旅游观光、度假养生、益心健身、文化传承为主题的休闲产业集群。

登封有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天地之中”古建筑群,还有中岳嵩山、三皇寨、卢崖瀑布、九龙潭、石淙河、白沙湖等自然景观,形成武术游、文化游、天文游、地质游、宗教游、考古游、山水游、乡村游等8大旅游项目。

自然生态养生游

以荥阳环翠峪风景区、巩义嵩北森林公园、长寿山景区,新密伏羲山大峡谷、神仙洞等自然风景区为依托,发展以度假养生、商务接待为主题的休闲农庄(山庄)。

慢享生活休闲游

以二七侯寨樱桃沟为主体,连接新郑龙湖镇西泰山和新密白寨镇王寨河等休闲特色村等。依托郑州西南部丘陵、沟壑等自然地貌及涵养林、生态水系等资源,大力发展樱桃、葡萄、杏、梨、桃及蝴蝶兰等特色林果花卉种植业和山鸡、土鸡等特色养殖业,扶持培育特色农家乐和休闲农业专业村,重点开发利用其生产、生活、生态和休闲观光功能。

田园风情体验游

以新郑孟庄镇大枣生产加工、龙王及和庄等乡井水莲藕种植及中牟南部现代农业示范区为依托,以枣乡风情游、莲花风光游、西瓜节会为主题,大力发展精品果蔬、特色林果、健康养殖等主导产业,打造集观赏性、娱乐性、参与性、知识性于一体的生态高效休闲农业示范区。

前瞻:休闲农业魅力无穷

休闲农业给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接触大自然,享受原生态的空间。当城市居民带着一身疲倦走进五彩缤纷的乡村田野时,会寻找到轻松和快乐,近距离感受到休闲农业的无穷魅力。

政策扶持 营造发展空间

为了强化政府的鼓励引导作用,2012年,市财政列出1000万休闲农业专项扶持资金,补贴休闲农业建设项目。十一前夕,市农委组织召开了“郑州市休闲农业金秋田园游精品线路媒体推介会”,重点宣传推介了黄河生态美食游、嵩岳休闲养生游和邙岭林果采摘游3条精品线路。2012年11月29日,成立了郑州市休闲观光农业协会,入会企业会员193家。今年3月30日,郑州市休闲观光农业协会在绿源山水举办以“走进乡村,寻梦田园”为主题的郑州市休闲农业“阳春踏青赏花游”启动仪式暨媒体推介会,重点宣传推介——滨河生态观光游、邙岭阳春赏花游、徜徉花海乡村游等精品线路。并组织开展了郑州休闲农业征文及摄影大赛活动。

文广轩介绍说,休闲农业是依托农业农村景观资源、农业生产条件和传统民俗文化,发展观光旅游、农事体验、度假养生及科普教育的新型农业产业,也是现代农业与现代旅游业交叉融合的新型产业形态。休闲观光农业基础是农业,主体是农民,市场是城市。源于农业,根在农村,融通城乡,惠及农民,服务市民。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对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提高居民幸福指数具有重要的和深远的意义。

目标明确 建设美丽田园

“休闲农业魅力无限,受到广大市民的青睐。加快扩大郑州市休闲农业产业规模,注重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推进郑州市休闲农业实现‘产业集群化、业态多元化、发展特色化’,提升郑州市休闲农业品位势在必行。”郑州市休闲观光农业协会秘书长李书立,对我市休闲农业广阔前景充满信心,意犹未尽。

根据《规划》确立的发展思路,我市休闲农业遵循“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布实施、有序推进”的原则,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加快实施“1133”工程。加强公共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扶持建设五大休闲农业示范区,逐步形成主导产业突出、叠加功能齐备、基础设施配套、产品差异化明显、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休闲农业产业集群。积极配合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开展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创建活动,形成主题鲜明、特色突出、内涵丰富、产业完备、功能齐全的休闲农业产业体系,重点培育一批经营特色化、管理规范化、服务标准化的休闲农园(农庄),创建一批优势产业突出、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休闲农业特色村,打造一批有影响的休闲农业知名品牌和节庆活动。推动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规划》制订的具体发展目标:

2013年,启动建设1个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区,培育提升30家精品休闲农园(农庄)、100家农家乐示范户、10个休闲农业特色村、10个休闲农业节庆活动。

到2015年,建成2个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区,培育提升60家精品休闲农园(农庄)、500家农家乐示范户、20个休闲农业特色村, 20个休闲农业节庆活动。

到2020年,完成五大休闲农业示范区建设任务。培育提升100家精品休闲农园(农庄)、1000家农家乐示范户、30个休闲农业特色村、 30个休闲农业节庆活动。

如今,休闲农业风景线已初步成形,显示出巨大潜力和诱人的魅力,在不断壮大中逐步规范形成规模、走向成熟。一道道绿色生态屏障的逐渐形成,改变了郑州的城区面貌,使郑州的古文化资源与各景区的自然风光相得益彰。

“服务城市、富裕农村”的新型产业正加速培育,一个个蕴含历史韵味的农业旅游景点风生水起,魅力无限,走进田园放飞梦想;一处处展现多姿多彩农业文化元素,方兴未艾,风景别致,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