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理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健全信息
系统会走出真相迷茫
就业指导
如何告别“花架子”
我国产业升级的方向
关于“带好队 收好税 服好务”的几点思考
国内外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大力兴办职业教育势在必行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健全信息
系统会走出真相迷茫

健全信息

系统会走出真相迷茫

有一种无奈的调侃,说现在老百姓变成了“老不信”。这当然是官方视角,因为实际情况是老百姓并不是什么都不信,而是在信息选择上存在明显的信源偏向,对来自网络的信息往往是不加辩驳地采信,对来自政府的信息则多加怀疑。

老百姓也不是对来自政府的任何信息都加以排斥,进行逆向解读,所不信者,基本是地方公共事件,或者政府机构、政府官员本身就是信息中的利害相关方。诸如市政建设、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信息,还很少听说政府发布了而老百姓表示怀疑的。

所谓“老不信”,准确地说,应该是真相焦虑。在一些公共事件上,网络、媒体和政府的信息,经常出现有无的截然对立,比如说有媒体和网络反映“昆明禁售白衬衫、白T恤”,昆明市工商局则回应称是谣传。另一些公共事件中,基本信息存在,但对细节信息的描述不同,真相也会扑朔迷离,比如近日网传四川江安出动特警暴力征地,殴打群众,江安官方则回应是对暴力抗法的果断回应。这就出现了选择问题,到底该信谁?

在任何一个正常的社会,政府都不是也不应是信息真伪的天然垄断和裁断者,而只是信息的一个重要来源方。社会信息的流动,去伪存真,靠的是开放、健全而具有公信的社会信息系统。在这样一个系统,无论是个人还是政府,即使有制造虚假信息的冲动,也很难让虚假信息长久停留社会,导致真相无从寻找,人人陷入迷茫。社会信息系统会快速启动矫正机制,让说谎者付出信用代价。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让人人都具有了成为“记者”的可能性,一部手机在手,随拍随发。这加剧了信息的流动,让屏蔽信息几乎变成不可能,但同时也为大量不实信息的传播创造了巨大可能。一方面,并不排除有人恶意制造虚假信息,另一方面,是普通人并不具备“新闻生产”的专业素养,对信息的判断容易从主观情绪出发。这就尤其需要传统社会信息系统及时发挥作用,政府如果越过这一系统,承担信息裁定者角色,效果反而不彰,尤其是当政府本身就处于利害之中时,无论公信力如何,都不宜认为真假“我说了算”。

现在是网络信息和政府信息处于真相角力状态,普通民众则陷入真相焦虑,本质上说,原因在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失效和失序。如果人们长期生活在一个找不到真相的社会——或者说,寻求、接受真相的成本巨大,社会个体之间、群体之间的互信,公共信仰、公共价值、公共精神的确立,无疑都会受到强烈冲击。

建设一个开放健全的社会信息系统,让真相不至于成为稀缺品,对社会未来的意义,会比追惩谣言大得多。 肖 畅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