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无标题

十年磨一剑

陈鲁民

时间过得真快。高玉成先生第二本书《茶余集》的问世,与第一本书《闲墨集》,正好相差10年还略多几天,说是“十年磨一剑”,一点也不夸张。

所谓“十年磨一剑”,首先磨的是经历。为文之人大体有三类,一是少年得志的文学天才,如江淹、王勃们;二是中年成功的实力派作家,如杜甫、鲁迅等;三是大器晚成的老作家,即“庾信文章老更成”一类。如果归类,玉成当为第二种,其写作成就靠作品的日积月累,勤奋耕耘,也靠经历的磨砺和增长,丰富的人生经历,是他写好文章的重要依据。玉成自谦说,这十年无非是“多经历了一点人情世故,奇怪的不奇怪了,惊喜的不惊喜了,激动的不激动了”,其实,这也是一个人变得成熟、睿智、淡定的另一种说法。于是,我们就看到玉成笔下那些优美隽永的游记,如《巴黎散记》、《意大利掠影》等,绘声绘色,读来使人如临其境;那些亲身经历的有感而发,如《让座的感受》、《祥林嫂的喋喋不休》等,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读来感同身受;还有那些从生活中提炼出的意味故事,如《天下无贼?》、《拾金不昧》等,更是得益于生活沃土的厚赐,都是人生经历的副产品。

其次,磨的是思想。古往今来,任何好的文章,都必然或隐或现含有思想的内核,一定是人们精心思考的产物,否则,写得再花哨,再有文采,那也不过是在玩弄文字游戏。而人的思想的成熟,也需要一个积淀、打磨、提升、省悟的过程。以杂文为例,我们看到,年轻人写的杂文多的是锐气,少的是思想,即所谓“少年不识愁滋味”。鲁迅的杂文,也是越到老年写得越有思想性,越有嚼头。同样,如果按时间顺序来细看玉成这十年发表的杂文,其思想性的日趋成熟也是显而易见的。看他十年前写的杂文《革除陋习要因势利导》、《相声演员的文字水平》等,思想的火花还是偶有闪现,如同吉光片羽,论事较多,升华提炼不足。而他这两年的作品,对思想性的追求,越来越主动、自觉,使他的杂文也愈以显得深刻、理性,充满逻辑的力量,引起人们的思考。其中《宽容与奇才》、《生死与追求》、《关于“被排场”》、《人生的布袋》等篇什,则尤为精彩,读其文,品其意,如同参加一次思想的会餐。

最后,磨的是文笔。北京有个老作家说得好:好文章都是憋出来的。我深以为然,所谓“憋”,依我管见,至少有熬、悟、磨三层意思,这三个功夫玉成都下到了。先说“熬”。任何艺术创作,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都要达到一定的度,才能出精品佳作,玉成这本书足足“熬”了十年,小火慢熬,精心烹制,它没有不好的道理。再就是“悟”,艺术创作中的“熬”,是“熬”中有“悟”,“熬”中有进。通常是在经过长时间的苦思冥想后,突然开悟、醒悟,恍然大悟,创作灵感如同春潮滚动,汹涌澎湃,好的作品就会在这时候问世。本书中《“差”为什么会“肥”》、《拿什么感动上帝》、《高尚与卑劣》等篇什,都是这样“悟”出来的。“憋”字还有“磨”的意思,即精雕细刻、反复打磨。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同样道理,好的艺术作品,也需要花时间反复修改。左思写《三都赋》,“磨”了十年,曹雪芹写《红楼梦》“磨”了十年,玉成也“磨”了十年,他的经验是,文章写好后,放上几天,再拿出来改,改完再放几天,再拿出来改。就因为这样的耐心打磨功夫,他的文字不仅准确精到,而且文采斐然,读起来朗朗上口,咳珠唾玉。

十年,说慢也慢,日子比树叶还稠;说快也快,不过是“弹指一挥间”。 十年磨出了一部《茶余集》,玉成走的是精品路线,文不求多,唯求精彩,语不求奇,只求我手写我心。如果说对他的写作还有什么建议的话,那就是鲁迅先生那句名言:“选题要严,挖掘要深。”愿与玉成共勉。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