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lh35166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无标题

甘熙宅第

郭晨子

深宅大院,在山西乡下,就直接叫“大院”了,富可敌国的晋商朴实地把自己的宅子叫个“乔家大院”、“王家大院”、“曹家大院”。南京不同,南京甘家的故居叫“甘熙宅第”——宅第,六朝金粉之地的历史文化感扑面而来,文脉还在。像南京的绿化地小牌子上写着“小草无言,请君勿踏”,是请“君”而不是请“您”,南京有“君”了、称“君”了。

小小巷子里的小小门,一点也不事张扬,进了门往里望才大吃一惊,纵着看只见一重重的院落、一重重的门洞,门套着门套着门还套着门,不理会苏州园林的玲珑,不在意扬州园林的布局,就这么铺铺排排,就这么平平坦坦、端端正正地铺铺排排,一眼看过去是方框层叠的透视效果,原来方的、大的在一起就大方了。

宅第的建造者甘熙是清道光年间的进士,曾为官、曾藏书、曾写下记录南京城的《白下琐言》。他大概没有想到,他的孙子甘鑫迷上了昆曲,更没有想到曾孙子还下海唱戏。

一个小院落里,安静地展示着甘家的戏曲缘深。甘鑫,字贡三,擅诗词、书法、围棋,谙中医,一生钟爱昆曲。百代公司为他唱的《寄子》、《扫松》录过唱片,新中国成立后江苏省人民广播电台为他的演奏录过笛子曲牌七首。在南京,他和吴梅、溥侗、俞振飞成立过“紫霞社”,又在公余联欢社任过昆剧组组长;后来,逃避战火到了重庆,他和穆藕初、张充和组织“渝社”,索性到重庆师范学校做了昆曲老师;再回到南京,先把“紫霞社”恢复起来,又去江宁师范学校任教。他把不少工尺谱翻译成了简谱,可惜,“文革”中,连同他对十番锣鼓的研究手稿一起都被毁了。

甘贡三先生在世时的这座私宅,京剧名家梅兰芳来过、马连良来过、王少卿来过,受到蒋介石管制的张学良也来过,还是孩子的白先勇也来甘家听过昆腔。

甘老先生请全福班艺人教子女和儿媳们学昆曲,六十大寿的“花甲堂会”,老寿星亲自粉墨登场,一出《天官赐福》,贡三先生扮福星,儿子、女婿扮禄、寿、喜三星,女眷们扮宫女。

甘家的衰败,和时局和战火脱不开干系,可置身于甘家又听到咿咿呀呀的低吟浅唱时,不禁想,也是败在昆曲上吧?全副的心思都在戏上,哪里还顾及产业经济?那粉墨里的人生,戏台上的悲喜,传奇里的人物,声腔里的韵致,像一剂精神的鸦片,怎生戒得掉。

败了家业又如何?与其毁于战火硝烟,毁于生意受骗,毁于时局混乱,还不如消磨在曲会、堂会、教戏、学戏,千金散去不复还来也是心甘情愿。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