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新郑·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带你游第七批“国保”
闲聊节气
文化资讯
一道亮丽的
文化风景线
指尖秀“绝活” 巧手做风筝
myb3610
myb369
tba10b
tba10b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指尖秀“绝活” 巧手做风筝

本报记者 尹春灵 沈 磊 文/图

“你看,那是一条‘鲨鱼’,是老人自己做的,有很多老人都自己做风筝;那条‘章鱼’是买的,少说也得八九百块钱。”6月2日下午4点,家住新郑市毛园社区的张水木边指着天上放飞的风筝,边对记者说。凭着自己多年来对风筝的钻研,他能一眼就看出风筝的“出身”和“身价”。

张水木,今年71岁,已有十几年制作风筝的历史。提起自己与风筝的情缘,还得从小时候说起。那时候的他看到有人放风筝,心里痒痒的,就尝试着自己做一个。用纸糊成风筝的造型,用水彩笔给风筝涂上颜色……可他做一个,飞不起来;再做一个,还是飞不起来……连续做几个,风筝都飞不起来,让他很是泄气,可又不甘心,就掏钱买了一个,这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算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之后,他再也不舍得买风筝,可制作风筝的念头在他心里慢慢地生根发芽。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张水木又有了做风筝的念头。一次,他在书店看到《风筝的制作与放飞》后,如获至宝,买回家中潜心研究,慢慢实践。随后,他又买了《扎风筝和风筝的放飞》,渐渐地对做风筝了如指掌。他准备好竹篾、胶水、剪刀、天平、矬子、三角尺、量角器等工具,用废弃的广告布制作成一个个惟妙惟肖、形象逼真的风筝。

为了制作风筝,他自己学会了用缝纫机将各种颜色的布缝在一起,学会了捏起绣花针缝布,学会了调和颜色,学会了精益求精……实践出真知,有了“功底”后,他就忙得“一发不可收拾”。60多岁时,他经常通宵制作风筝;他曾抽空花了十多天的时间做了一个30多米长的风筝。看着风筝在天上自由飞翔,老人的心别提有多高兴。老人说,他屋子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风筝,自己制作的不下30个。

“现在,制作风筝简单多了,用碳素杆、白布等材料就做成了,没过去那么复杂。”张水木介绍道。做风筝要掌握四大要领,体轻、平衡、对称、风道。只有这样,它才能在天上飞得又稳又高。“卖风筝的不一定比我们有经验。一个人的风筝有问题了,大家就聚在一块儿讨论讨论,找出问题的原因。”和他在一块儿放风筝的人有很多,张大爷表示,这么多年来和大伙儿一起放风筝,益处多多。“健脑,激发思维;锻炼身体,增强体力;陶冶情操,娱乐健身……”张大爷拿出自己总结的材料,对记者说道。

十几年来,他一直酷爱着这个艺术,经常到外地参加风筝比赛,并多次获得奖项。他与同行交流经验,积极汲取外地先进艺术,赋予风筝灵魂与活力,使得风筝制作的范围更加广泛,造型更加别致生动。

随着岁数越来越大,张水木坦言,现在制作起风筝,会感觉身体累。但是,有时候,他在旅游景区,或是深巷古街,或是风筝比赛赛场上,看到心动的风筝,他依然会动手制作。废弃的广告布经过他的量、剪、缝、涂,再辅以各种材料扎、糊、绘、试后,就成了一个个展翅高飞的风筝。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