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郑州人大 上一版3  4下一版
“园林郑州”“森林城市”正阔步前行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绿树成荫 芳草馨香 鲜花绚烂
“园林郑州”“森林城市”正阔步前行
黄河湿地公园
生态廊道小游园,市民尽享明媚春光。
黄河大堤
公交进港湾
郑州树木园

本报记者 李 娜 文/图

烟烧杏林,缃桃秀野,芳景如屏。

如画的景色不仅仅存在于古诗词中,更存在于我市居民小区、街心花园和市民随处可见的地方。

青苔古木萧萧,苍云秋水迢迢。

4月28日上午,“走进廊道、走进森林、走进社区,认识郑州、热爱郑州、奉献郑州”主题活动在中原西路生态廊道、郑州树木园启动。

市人大常委会积极响应,不仅组织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人大代表和机关工作人员开展“三走进、三郑州”活动,更是对《郑州市城市园林绿化条例》贯彻执行情况进行了执法检查,对我市森林城市建设工作情况进行视察。

在昨日举行的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上,听取了关于“园林郑州”、“森林城市”的相关工作汇报,我市绿化工作成绩斐然,一幅山水田园美丽画卷正在慢慢绘就。

不久之后,市民仰目之处,是绿树成荫;俯首之处,是芳草馨香;闲庭信步,是鲜花绚烂。

园林郑州

散步绿城如漫步花园

位于郑州西部的西流湖公园正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已见雏形的成片绿草和五颜六色的鲜花将这个夏天点缀得分外美丽。

6月7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白红战带领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人大代表和机关人员走进生态廊道,走进正在建设的西流湖公园,就《郑州市城市园林绿化条例》贯彻执行情况进行执法检查,并切身体验郑州都市区建设的新成果、新气象和美好蓝图。

走在铺就平整的人行道上,两旁是泛着清香的草坪。“生态廊道好风景,绿城再现不是梦。”参加活动的市人大代表、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经开区人大工委主任陈军安认为,去年我市开始建设的“两环十七放射”生态廊道雏形已现,形成了一道绿色的生态网,它掀起了我市城市建设的一场革命,引领了一种“公交进港湾、行走在中间、辅道在两边、休闲在林间”的绿色生活方式,达到交通、人行、绿化、生态的和谐统一。

这个活动也是市人大常委会贯彻落实“三走进、三郑州”活动的一个实践。

对此,白红战说:“‘三走进、三郑州’主题活动是郑州市委、市政府筹划的一次为民惠民活动,不仅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一次亲近自然、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的春游活动,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走进廊道、走进森林、走进社区,让大家全方位感受郑州都市区建设的新成果、新气象和美好蓝图,从而更全面地认识郑州,更深情地热爱郑州,更自觉地奉献郑州,凝聚起全市上下、各级各界的聪明才智和磅礴力量,共同把郑州建设成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和谐的现代化都市区。”

园林绿地建设速度创新高

“截至目前,市区建成区绿地总面积已达1.22亿平方米,其中公园绿地面积3410万平方米,建成区‘三绿指标’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到32.7%、37%、10.5平方米。尤其是‘两环十七放射’生态廊道和十条快速通道绿化工程,通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掀起了全市生态建设的新高潮,仅一年时间,全市生态廊道和快速通道绿化完成新建绿地4680万平方米,其中市区1466万平方米,创造了我市史无前例的园林绿地建设增长速度。”昨日,市政府相关负责人在常委会上作相关工作汇报,交上一份“绿意盎然”的答卷。

据了解,2012年10月1日,我市开始实施《郑州市城市园林绿化条例》,通过新修订的地方法规来规范城市建设。新《条例》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明确了《条例》的适用范围;二是明确了管理主体,由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市城市园林绿化的规划、建设、保护与管理工作;三是明确了配合管理部门各自职责,城乡规划、国土资源、城乡建设、财政、城管、价格、水务等部门,按照职责共同做好城市园林绿化工作;四是明确了城市绿化管理内容;五是明确了城市各类建设工程项目的绿地指标和绿地建设责任;六是增加了对行道树及大树的保护内容;七是加大了对擅自破坏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成果行为的处罚力度。

贯彻《条例》,势在必行。《条例》公布后,相关部门修订完善配套文件,对执法处罚行为进行规范,制定出台了《郑州市园林绿化行政处罚裁量权适用规则》、《郑州市园林绿化行政处罚裁量权标准》等相关配套文件,下发了《郑州市园林绿化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起了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园林绿化行政执法机制。

落在实处,关键在做。相关部门进一步规范政府联审联批工作,严格执行绿地指标要求,对建设工程项目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审查,确保绿地指标符合《条例》规定,认真做好建设项目设计方案审查,严把绿地指标关。坚持规范审批,严把树木迁移(砍伐)关。严格园林绿化行政审批手续,对城市树木迁移(砍伐)申请,坚持能修剪的不移植,能移植的不砍伐,以及就近移植的原则,坚持现场勘察,优化方案,尽量减少树木迁移(砍伐)数量,将城市绿化的损失减到最小。加强违法行为查处,严格执法监察。认真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推行服务型行政执法、阳光执法、文明执法,规范执法人员言行,使执法工作做到公开、透明、规范、高效;加大对占绿、毁绿等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严厉打击恶意毁绿行为,《条例》实施以来,共查处无证砍伐、非法占绿(毁绿)案件64起,办理了一批有影响的案件,挽回经济损失近1000万元,有力保护了园林绿化建设管理成果。建立重大行政处罚案件集体审理制度。根据行政法规及《条例》有关规定,市园林部门成立了重大行政处罚案件审理委员会,针对行政执法实践中出现的重大案件,实行集体审理、集体决定,切实保障了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提高了行政案件的办理质量。

《条例》的颁布实施,为我市园林绿化建设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法律保障,下一步,市政府将在做好《条例》宣传的基础上,在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加强:加大我市园林绿化建设管理力度;加快《〈条例〉实施细则》的修订工作;加强园林绿化行政执法监察工作等。

森林城市

绿树成荫 美丽郑州

在此次“三走进、三郑州”活动之前,按照市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安排,5月21日组织人大代表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赵武安的带领下,视察了市树木园、沿黄林带、黄河湿地公园、郑东新区龙湖、四港联动大道生态廊道、绿博大道生态廊道和绿博园。听取了市政府关于我市森林城市建设工作情况的汇报,并进行了座谈。

据了解,市政府已委托国家林业局华东林业规划设计院在《郑州森林生态城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编制了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规划,经过反复征求意见和修改完善,2012年12月26日,该规划通过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并形成决议。

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告诉记者,该规划起点高、布局好,规划所坚持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体现了党的十八大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贯彻了科学发展观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规划结构严谨,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目标明确,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操作性;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将对促进郑州生态文明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起到积极作用,同时也符合郑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绿城森林覆盖率达33%

“为早日把郑州建成国家森林城市,市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举全市之力,深入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昨日,市政府相关负责人如此表示。

据了解,相关部门按规划实施,森林城市建设水平稳步提升。数字虽然枯燥,却是最有力的说明。

我市城乡绿化步伐加快。两年来全市共完成造林33.5万亩,完成森林抚育改造16.24万亩,市区完成新建绿地1228.1万平方米,新植乔木71万株。据估算,我市森林覆盖率达33%,每年完成新造林面积占城市面积1%以上,已达到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指标。

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深入开展。两年来,全市每年参加义务植树人数355.4万人次,植树1272万余株,义务植树尽责率达95%以上,建立各级义务植树基地100个。

生态廊道建设成效显著。生态廊道建设是郑州森林城市建设的重点工程。2012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围绕“两环十七放射”生态廊道建设,多次召开现场会全面推进,各县(市、区)也创新机制,加大投入,全市上下掀起了生态廊道建设的高潮。截至目前,我市生态廊道建设完成1698.1公里,绿化面积7466万平方米。

郑州森林公园体系建设有序推进。编制了《郑州森林公园体系建设规划》,按照示范带动、分步实施的原则,去年先期落成并免费开放了 “四个森林公园示范园”。今年,计划新建、改造提升各类森林公园22个,截至目前已开工13个。

花卉苗木产业健康发展。编制了《郑州花卉苗木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花卉苗木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了扶持政策,启动了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成立了市花卉苗木协会,推动了全市花卉苗木产业蓬勃发展。目前,我市现有大中型花卉苗木企业32家,花卉苗木种植面积7.6万亩,年产值达20多亿元。2013年安排新建花卉苗木基地2.13万亩,目前已完成花卉苗木基地2.18万亩,是年度任务的102%。

森林生态文化日益繁荣。市政府在加快森林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的同时,注重对森林生态文化挖掘,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通过举办森林生态文化节、黄河湿地文化节、蝴蝶兰展览交易会、大枣文化节、河阴石榴节、樱桃节等活动,宣传普及生态文化知识,森林生态文化日益繁荣。

据统计,2013年,市政府在财政形势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多方筹措资金,为森林城市建设规划实施提供资金保障。2013年全市森林城市建设项目总投资66.9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61亿元,占年度总投资的91.2%,确保了森林城市建设有关项目的顺利实施。

市政府相关负责人在报告中指出,下一步,相关部门将进一步加大沟通协调力度、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大组织领导力度、加大城区绿化力度、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加大工作谋划力度,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新的起点,努力实现生态郑州、美丽郑州建设。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