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杨澜访谈录之风云》
乌石上空的鹰群
三伏天与夏九九歌谣
现 象
孤守一隅
黄山松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黄山松

刘安杰

再次登黄山,被黄山松深深吸引。

走到黄山脚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茂密葱郁的松树林。远远望去,一片翠绿,生机无限;走近观察,棵棵松树苍劲挺拔,神态各异。

黄山名松荟萃,并留下了许多美好的传说。

在由北海去始信峰的道口上,你会看到一棵松树雄伟高大,枝干茂盛,虎虎而有生气,这就是黑虎松。相传,古代有一高僧在此树旁发现有一只黑虎高卧,后黑虎不知去向,但松树一派虎虎生气,因此得名。黑虎松有着700多年的树龄,高近15米,在普遍低矮的黄山松中,的确是出类拔萃的。

看过黑虎松,向始信峰走去,我被一棵更加神奇的松树惊呆。她叫连理松,树龄400多年。我伫立良久,仔细观看。古松拔地而起,一根两干,并蒂相依,树枝交抚,情爱缠绵。观此情景,自然使我想到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诗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同时我也在想,人若像此松,有情人终成眷属,夫妻恩爱,白头偕老,岂不美哉!

接下来登光明顶,在光明顶稍事休息后,即去观看大名鼎鼎的迎客松。走到离迎客松约百米处时,忽然乌云滚滚,狂风大作,下起大雨。此时看那迎客松,站在巨石绝壁上,风雨中依然挺拔俊俏,伸臂迎客,彬彬有礼。毛主席曾有“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的诗句,此刻拿来形容迎客松,不也挺妥帖吗。

迎客松是黄山最著名的松树,为千年古松,独一无二,堪称国宝。她身高10米,顶平如削,一臂悬伸至文殊洞口,作迎客状。自从1929年被黄山太平的一位摄影家摄入镜头后,名声大振。1959年北京修建人民大会堂时,安徽省芜湖的铁画家又把她打造成铁画,堂堂正正地挂在安徽厅里。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喜欢在这张铁画下与外宾合影,因此,迎客松被神话了,迎客松的形象也在国人的心目中被固定了。

黄山的名松,除了前边谈及的几棵外,还有探海松、凤凰松、团结松、扇子松、送客松、陪客松,等等。但这些名松毕竟只是黄山松中极少极少的一部分。由于多数地方人迹难至,视角受限,很多奇美的松树只能默默无闻,悄无声息地甘当黄山美景的普通元素了。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游黄山日记》就有这样的描述:“尽皆怪松悬结,高者不盈丈,低仅数寸。盘根虬干,愈短愈老,愈小愈奇,不意奇山中又有此奇品也……”

认真观察和品读黄山松,你会暗暗报怨造物主的不公,他给予黄山松的生存条件实在是太差了。脑子里自然会生出问号:她是怎么活下来的?

黄山松立于危岩峭壁之上,不着寸土,脚底就是坚不可摧的花岗岩,那简直不是植物成活的地方,而她居然活了下来;不仅活着,还活得神采飞扬。她心无旁骛,专心做自己的事,有滋有味地在石头缝里挺起了腰杆子。原来,令其他奇花异草和树木不解的秘密是:黄山松的根,当地人称为“小风钻”的钻头,可分泌出一种酸性物质,一点一点地侵蚀花岗岩,使花岗岩化为一点一点的泥土,松树就在这极少的泥土中扎下根来,然后根须不断地向岩缝里钻,吸取岩石缝隙里的泉水。假如这儿的缝隙没有水了,她又把根伸向另外的地方。一般黄山松的根,都比树干长数倍甚至十几倍。正因如此,她才能在如此险恶的条件下屹立。

生诚不易,长大更难。黄山松生来就在与环境挑战。你别看黄山平时温柔得很,好像一个村姑,还有几分腼腆。可它一变脸,日月无光,天昏地暗,雷电能把石头震裂,飓风能把天地掀翻。到了冬季,冰天雪地,“雾凇”“树挂”,霜剑冰刀,会把钢筋扭断。此时,所有的动物都龟缩起来了,所有的植物都耷拉下了头,只有黄山松像英勇无畏的战士,还坚守在自己的哨位上。即使不幸被雷电击中,被火烧焦,也依然挺立在石壁上。名松“双龙探海”已死去多年,依然傲对青天。

黄山松是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大写的人。古今不少诗人写赞美诗,如张万舒的《黄山松》中有这样的句子:“九万里雷霆,八千里风暴,劈不歪,砍不动,轰不倒。”后来被京剧样板戏《沙家浜》采用,广为流传。可惜的是,绝大多数人至今也不知道它最早是歌颂黄山松的。

由此,不得不感叹黄山松知难而进、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不屈不挠、不向命运低头的抗争精神,脚踏实地、锲而不舍的勤勉精神,冲破束缚、愈挫愈勇的进取精神。也许,这就是黄山之魂吧!

时下,你也许会感到活得太苦、太累,悲观厌世;你也许感到上苍对自己不公,怨天尤人;你也许感到思想空虚,看破红尘,那么,你就去感悟一下黄山松精神。我想你一定会变得心态平和,笑看世界;你一定会活得更好。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