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29张当票》
传奇党证
元帅池和凤凰台
黄河澄泥砚
奶奶的话
夜宿芙蓉镇
文明郑州·“非遗”名录
lh36145
chunjiexh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元帅池和凤凰台

阎兴业

民权村是巩义市大峪沟镇西南部青龙山中的一个行政村,居民住户大都在海眼河两岸,依山就势形成了一个个自然村。海眼河源于新山村的古堆坡,下游是水地河、白冶河、黄冶河、市河,最终汇入洛河,总称西泗河。经过民权的这一段有很多山泉涌出,其中一处泉眼潭深水旺,人称“海眼”,这段河就叫“海眼河”,北面的山岭就叫“海眼岭”。河中有名的泉池还有老泉、元帅池、窟窿泉等。

民权村委现驻地在元帅池。元帅池得名于村下河谷中一座约有50平方米的不规则天然潭池,青石池底上冒着六七个泉眼,水质清冽甘甜,古名“天池”,过去周围山民全靠此水饮用。

元帅池北面的山头,现称凤凰台,台东面山坳中的自然村也称凤凰台。这个村另一名字叫“碑洼”,因村下路旁原立有一座高大的石碑,故名。此碑据说是明朝洪武年间所建,可惜的是,新中国成立后被一无知的农民敲碎,打成石料卖给了煤矿。现在,人们一般把“碑洼”写作“北洼”,原名却不用了。不过,这样写也有道理,因为它处在元帅池的北面,古普宁寺就建在这里,但寺早已不存在了。

从凤凰台隔河向西南方向的山头望去,有清同治元年(1862年)为防御捻军而修建的忠义寨,取“效忠朝廷,义勇防寇”之意而命名。忠义寨内有一个自然村叫“过沟路”。现在人们认为这是过去从北山口往慈云寺要经过此处一道深沟而得名,其实不然,而是由古名“戈钩炉”音变而来的。

元帅池、凤凰台、过沟路这三个地名,都和传说中的隋末义军首领马龙、裴月娥有关。民间戏曲《小桃园失火》即反映此事,元帅池北面路旁原有的古碑文也记载了这个说法。

凤凰台上长着一棵古柏。据说此处原是一座报警的烽火台,山下元帅池旁有一个天然山洞,洞内石劈缝可通山顶。山下洞中点火,山上烽火台里冒烟。这个特殊的烽火台即为马龙所建。民间传说,马龙是黄河边裴峪村人,自幼习练武艺精通韬略,后和本村女子裴月娥订婚未娶。隋末连年灾荒,刀兵四起,马龙参加义军成为领兵将军,以青龙山为依托,与官军对抗。裴月娥是一位巾帼英雄,不愿受恶霸的欺侮,也在黄河边起事,后遭挫折,只得带兵与马龙会师于青龙山。马龙被尊为“红缨大王”,裴月娥被拥为兵马大元帅。元帅府就设在元帅池北的普宁寺内。义军以此为根据地,招兵买马,对抗官军,打富济贫,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山下的谷底,成了操练、检阅军士的跑马场、演兵场;岭上山坳大建“戈钩炉”,炉火熊熊,锤声铿锵,成了刀矛戈钩等兵器的打造场。当时这里没有水井,人吃马饮全靠沟下的“天池”水。后人为纪念义军善举,改天池为“元帅池”,沿用至今。裴月娥死后,被安葬在烽火台旁的柏树旁,因她是女中凤凰,就根据谐音,改称“烽火台”为“凤凰台”。1945年,巩县第五抗日区政府和中共巩县第五区委员会曾一度驻元帅池。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