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为什么会缺少寻求精良文化产品的冲动
“小时代”开启了什么样的民智?
我们缺少“有钱人的文化”
教授腐败是科研行政化之过
保护?
桌椅板凳开会的玄机
是庸政惰政
残缺的西瓜
让微观正能量“抱团”
把领导带头转变作风贯穿始终
这辈子能和父母
相处多久值得反思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这辈子能和父母
相处多久值得反思

这辈子能和父母

相处多久值得反思

一个人的一辈子,其实很短暂;一个人的一辈子,其实拥有亲情才是最大的幸福;一个人的一辈子,能和父母相处多长时间,大家未必真正在意过;一个人的一辈子,不在乎自己与父母的感情交流与沟通,不在乎父母的养育之恩和冷暖,不在乎父母的头疼脑热,这些堆积起来的问题,可能没有几个人会承认做得不好。

然而,当自己失去了父母,当自己也成为人父母的时候,当自己的儿女们不孝敬自己的时候,当自己在家里孤苦伶仃的时候,当自己身体不舒服,需要有人陪着上医院的时候,可能就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2013年7月1日的《大河报》,有一则新闻标题是《这辈子你还能和父母相处多久》。报道说:15天?30天?还是十几年?用公式计算亲情账,网友直呼“结果太残酷”。洛阳某银行工作人员李忠营说,自己也经常在节假日、周末带着孩子去老人处转转的,“毕竟住得不远,常去看看不是多难的事情,时间挤一挤总是有的”。一部分在洛阳工作的人员认为,“想回去看父母,工作太忙,时间不好协调”。

之所以冒出这样沉重的话题来,是因为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7月1日正式实施,儿女若不常回家看望老人,将会被认定为违法行为。那么,到底多久回家一次才算“常回家”?如何监管?新法实施引起各界高度关注。 新法第18条第2款规定“(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对此条款,支持者认为将“常回家看看”入法既强调了伦理道德的正义性,又为司法实践提供了依据,体现了法的善意。反对者则从可操作性方面提出了不同看法。原本,国家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是用来依法规范子女孝敬老人的。但我们却没想到竟然有人反对依法规定“常回家看看”。难道,常回家看看有什么不对吗?作为子女,孝敬父母那是责任和义务。

大家都在算账,但亲情账你算过没有?这辈子还能和父母相处多久,你真的清楚吗?在网上曾经有一项名为“算算这辈子还能和父母相处多久?”的调查。调查中写道,如果你和父母分隔两地每年你能回去几次,一次几天?算一算这辈子你还能和父母相处多久?帖子发布之后不少网友都纷纷计算起来并跟帖晒出了自己的计算结果。记者看到,与父母相处的时间最长的有十几年,最短的只有十几天。尽管结果各不相同,但网友们都不约而同表示,和父母能够真正相处的时间真是太短了。生命虽然十分珍贵,但却需要人们共同珍惜,相互尊重。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父母给的。至于每个人的一生是否幸福和快乐还要靠自己后天的勤劳与造化,我们不能、更没有理由,把挣钱不多和没有时间当作谢绝常回家看看的理由和借口。

有一位网友说:“我在外地上班,每年只有春节能回家一次。我妈妈今年55岁了,如果上天眷顾妈妈能活到85岁,那么,我在她身边的时间不超过600小时,还不到一个月,这个结果真是太残酷了。”然而,只有我们每个人都懂得这样算账,都懂得用时间来衡量和珍惜我们人类共同的有限生命,就能彼此敬畏生命,尊重生命。而绝不会轻视亲情和轻视生命。

一个有良知的人,不能对父母的爱无动于衷;一个有良心的人,不能对父母的情不知道感恩;一个有道德和孝道的人,不会对常回家看看提出质疑;一个有诚心诚意的人,自己离父母再远,也不会放弃与父母的团聚,更不会将父母对子女的大爱无疆置之不理。

《论语·季氏》中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意思是,见到善良的,努力追求,唯恐赶不上;见到邪恶的,尽力避开,就像怕将手伸到开水里似的。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善念修正道,善德需善举。作为子女,应当真心诚意地孝敬于父母,感恩于父母。这不仅是责任,更是法定义务。 郭喜林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