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理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城市需要生动的文化环境
征税应依法而非按照上级指标
大扫除
如何提高餐饮业的管理服务水平
“影子银行”:
金融体系缺陷的镜像
选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切入点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影子银行”:
金融体系缺陷的镜像

“影子银行”:

金融体系缺陷的镜像

如果说一个月来的“钱荒”是央行针对信贷泡沫主动拉响的一场警报的话,那么,6月24日股市“黑色星期一”便是市场向一段时期以来疯狂膨胀的“影子银行”发出的一次严重警告。

在中国,所谓“影子银行”,指的是银行正规的信贷之外的其他非正式贷款,目前最常见的形式是各类“理财产品”。“影子银行”不像正规银行那样受到严格监管,而且结构也不透明,有时还会违规投资那些不符合放贷条件的房地产开发和基建项目。例如,近年来被经常提及的“地方融资平台”,往往便是各级地方政府通过这种形式取得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及地方支持的大项目。

“影子银行”渠道多样、隐蔽性强的“灰色”特性决定了其融资总规模究竟有多大,很难有权威的确切数字。据一些海外投行估算,这个数字目前在20万亿元至40万亿元之间,相当于中国GDP的40%~70%。央行的数据还暗示,目前,中国银行业“表外资产”规模已与其贷款余额数量基本相当。

“影子银行”就像一面镜子,反射出中国银行体系的缺陷和困境:一方面,这一体系至今仍然实行僵死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亟须大力推进市场化改革;但另一方面,正因为缺乏合规渠道,而逐利又是资本的天性,这一体系内部却又无声无息地积累了大量高风险的债务。

客观地说,“影子银行”可能是近年来中国最大和最活跃的“金融创新”了,它巧妙地绕开了一刀切的监管,将市场对更便捷资金的需求同储户对更高回报的需求连结起来。但问题在于,“影子银行”的出现,使巨额信贷游离于货币政策掌控之外,从而有可能引发严重的信贷泡沫,这是违背宏观调控政策的。更重要的是,之所以政策对商业银行监管如此严厉,如果说其理据是因为国有银行不能很好地甄别贷款风险的话,那么在中国金融业总体低下的经营水平之下,“影子银行”同样也不能。

在一些专家看来,正是“影子银行”的存在,才使得产能过剩行业得以继续维持甚至扩张;“影子银行”的大量贷款投向了政府投资的基建项目和“政绩工程”,单纯从经济的角度看,这些放贷中的相当一部分根本不具偿付能力。此外,“影子银行”还助长了资金自我循环及监管套利行为,也就是资本市场上的投机和俗称的“空转”。按照监管当局的看法,这就是流动性总量并不匮乏但却存在严重的结构性“错配”的根源。而由于这些理财产品通常期限较短,去向也不透明,一旦政策或市场形势发生变化,极易变成坏账。

由此可见,央行制造这次“钱荒”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这种极端方式释放一个强烈的政策信号,倒逼银行业大幅削减表外资产并提高业务透明度,也就是让它们从高风险且有违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子银行”中退出来。但银行业在这次“钱荒”大考中的成绩显然是不及格的,“钱荒”暴露出来的诸多问题表明,它们并没有做好应对政策和市场变化的准备。股指的暴跌以及对银行股的抛售,就是市场对中国银行业风险管理水平高度不信任的体现。

央行希望通过压制信贷总量的增长来迫使商业银行“去杠杆化”的目标究竟能否实现?我的判断是,短期内它将事与愿违,因为资金极度拮据的银行会更加不惜代价地吸引存款以解燃眉之急。当然,一旦商业银行渡过了眼下的头寸难关,同时央行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又能够长期坚持下去的话,银行业的去杠杆化是能够基本做到的。周小川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本轮流动性紧张事件过程中,市场基本上正确理解了央行对流动性的把握。他还称,从6月中旬开始,银行资产规模已有适当的回调。而银监会也于6月21日发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全口径统计通知,要求银行把包括理财产品、企业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信托计划等融资投入平台的情况全部上报。此举显然是为了更好地摸清情况,为下一步将“影子银行”纳入监管视野做好准备。

然而,且不说“影子银行”作为一种特定条件下的“中国式金融创新”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不应一棍子打死,就算商业银行能够全部退出“影子银行”,根本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正如一些市场观察人士分析的那样,以国有商业银行的整体经营水平,特别是在目前中国的银行激励机制之下,经此心惊肉跳的“一劫”教训之后,它们有可能更不愿意向看起来风险比较大的中小民营企业放贷,而愿意把钱贷给那些大型国企——— 这样做不仅政治上正确,而且由于这些国企与政府有着紧密的关系,几乎不用担心贷款会有什么风险。但这恐怕与李克强总理的经济主张和央行的初衷背道而驰,他们原来希望资金流向那些能够真正带动经济和就业有效增长的实体经济。

因此,央行在当前流动性泛滥的大背景下制造一次惨烈的“钱荒”,相当于发生在汛期的一次短暂退潮,将一大堆被过去充溢的流动性掩盖的严峻问题暴露在了空旷的沙滩上。央行及货币政策本身无法解决这些问题,但只有问题充分暴露,才有可能凝聚共识,催生更猛烈的系统性的一揽子改革计划。 陈季冰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