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文艺精品为郑州“筑梦”
丧心病狂的袭击背后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政策支持 机制创新 从《风中少林》到《水月洛神》《斗笠县令》 传统文化再焕异彩
文艺精品为郑州“筑梦”
腾 本报记者 杨 光 摄

本报记者 李 颖 汪 辉

文化建设为郑州“筑梦”,文艺精品剧目创作为郑州文化建设“筑魂”。

作为河南省省会、国家级战略中原经济区的中心城市,郑州,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形势让郑州的文化建设迎来了历史最好的发展机遇,同时,对文化发展战略也提出了历史性要求。

十年风云一纸书。在郑州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郑州市委宣传部直接领导、市文广新局具体实施,郑州市精品工程创作推出了一批文艺精品,奏响了郑州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铿锵音符,用彰显中原文化特质的文艺精品为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建设增添自信,成为古都郑州耀眼独特的新名片。

体制改革激发活力

郑州人,血脉里流淌着3600年古都史所特有的文化基因,2002年,郑州市委、市政府提出,郑州要有与文化名城相匹配的文化影响力和辐射力,让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富有感召力和审美魅力的文化成果,提升城市发展软实力。

文艺精品剧目创作工程由此启动,经过梳理定位,2004年3月,革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郑州市组建了郑州历史上第一家歌舞剧院,坚持实行“投资主体股份制、市场运营项目制、演出活动代理制、创作人员委约制、主要演员签约制、演职人员聘用制”的机制创新模式。

系列改革得到了郑州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政策、资金上对歌舞剧院给予重点倾斜扶持。有了“源头活水”,年轻的郑州歌舞剧院书写了惊人之举:

挖掘本土资源,打造少林武术和现代舞蹈创新结合的本土原创舞剧《风中少林》;借四海之力,积极吸纳各地的文化人才,按照新型专业团队架构组建,汇聚各路艺术家,从全国11个省3000多人中精选演员,组织推出河南第一部真正走入市场的原创舞剧。

2004年10月,《风中少林》在河南人民会堂首演,一经问世,好评如潮,将河南舞台艺术作品奖项和荣誉的多个“第一”收入囊中:问世以来,连获中国舞蹈“荷花奖”金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剧目奖、第十二届“文华奖”新剧目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

借助少林禅武文化的世界影响力,以国际化的舞蹈语汇,诠释最具民族特色和民族精神内核的文化品牌。捧回大奖的同时,舞剧《风中少林》搭建起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沟通交流的桥梁:先后在我国30多个城市以及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地连演百场,至今仍盛演不衰,创下了国内文艺精品剧目海外商演场次的记录,赢得了令人称赞的票房和口碑。

《风中少林》的意义不仅仅是它在艺术上的造诣,更在于“郑州歌舞剧院模式”为河南乃至全国文化产业体制改革提供了一个鲜活的蓝本。新华社曾刊发文章称:“吃皇粮”的文艺工作者如何在市场上独立生存成为当下迫在眉睫的问题,如果能借鉴郑州歌舞剧院的成功模式,守住传统文化的根、把准市场的脉,就能在广阔的文化舞台上大有作为!

这,仅仅是起航。

传统文化焕发魅力

文艺精品剧目创作之路并没有因为功劳簿上这显赫的一笔而“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当人们还在为《风》剧这张耀眼独特的郑州新名片惊叹不已之时,2010年,在郑州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下,汇聚了各路艺术家的郑州歌舞剧院再次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原创舞剧《水月洛神》。

以曹植的千古名篇《洛神赋》和《七步诗》为依托,《水月洛神》借助舞剧的艺术形式,演绎曹丕曹植兄弟之间、皇家霸业和个人情怀的交集,巧妙地融诗、书、礼、乐、舞为一体,使代表建安文学的不朽诗篇《洛神赋》与21世纪的观众共同踏入新奇的美学境地。

开幕时,一轮圆月盘桓在舞台中央,洛神逐月而来,同样胸怀大志的兄弟两人却被权力长剑把前路劈成殊途,落幕时,曹植逐梦而去……厚重的中原文化为《水月洛神》注入贯穿全剧的灵魂。作为郑州市的又一张崭新的名片,2011年3月,《水月洛神》为全国两会代表献礼演出,赢得专家和观众交口称赞。

当时演出在北京保利剧院,记者曾注意到剧场内一位年轻的保安,总是时不时地从门缝朝里张望,结束时他忍不住问记者,这里面在演什么啊?拿他的话说:我在这儿工作3年了,天天演出不断,不少演出从一开始就不停有观众离开,中场休息时走的更多,可这部剧不一样,几乎没有人中场退席,还不时传来掌声,结束的时候还有人吹口哨、大声叫好。“有机会我一定要看看”。

文化部艺术司领导对郑州歌舞剧院作为一个市级院团却精品频出表示惊叹,给出了“地方院团、国家水准”的高度评价,盛赞该剧“艺术一流、制作一流、表现一流”。

2011年4月,作为辛卯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迎宾晚会的专题演出,《水月洛神》为前来参加拜祖大典的海内外宾朋演出。当晚观看演出的十届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对该剧赞叹不已欣然题词:“诸多创新,润溉人心。化古如雨,激励后人。”

2011年10月,《水月洛神》受邀担纲第十三届中国国际上海艺术节开幕式演出,一时间风靡上海滩。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东在新闻发布会上感慨道:原创舞剧《水月洛神》能从百余部候选剧目中脱颖而出,是当之无愧的百里挑一,面对全国的媒体,她不无遗憾道:这样一台空灵雅致的好剧应该诞生于我们海派文化,怎么让你们中原人抢了先!艺术节结束后,组委会给郑州市委发来感谢信:《水月洛神》不仅让上海人民领略了舞剧独特的艺术魅力,而且为我们学习郑州文艺创作的丰富经验提供了难得的机会,更为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锦上添花。

《水月洛神》是郑州市实施文艺精品剧目创作战略的又一延续。有《风中少林》珠玉在前,省市领导为了坚持打造精品剧目的高标准,多次与国内知名艺术家交流,服务剧目创演、组织剧目研讨,在打磨提升上下足了功夫。

用心付出必然获得丰厚回报:该剧先后获得河南省戏剧大赛“文华大奖”,河南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舞蹈诗作品金奖第一名,中宣部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优秀作品奖,2011-2012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年度资助剧目。

今年10月,《水月洛神》受邀将赴山东参加第十届中国艺术节。

精耕沃土再育精品

这是一个“不一般”的小县令,他传递出的是大情怀。

豫剧《斗笠县令》表现的是清道光年间河南怀庆人曹谨由福建闽县调任台湾省凤山县令,赴任后勤政爱民造福当地民众、宁丢“乌纱帽”也要为当地修坝引水的故事。

演的是古人的事,表现的却是当代人的情怀,通过对曹谨这个艺术人物塑造,以豫剧当代人文情怀和戏曲现代化理念为创作起点,敏锐捕捉到当下的时代精神和审美趋向,观照当下,贴近民众。通过对县令曹谨的塑造,表现了一种联结两岸、贯通古今的“亲民”情怀,呼唤与当今社会所倡导的“执政为民”一脉相承的民本思想和责任意识。

作为郑州市的又一台文艺精品剧目, 该剧接连在国内多个城市演出引发不俗反响。观众称赞这台戏立意高远,《斗笠县令》重庆演出时,退休老教师谢忠明的话颇有代表性:“当官当一天少一天,为老百姓做事却做一件多一件。”戏词太好了!全剧以当代人的视角,塑造了一位始终把百姓疾苦放在心上、极具悲悯情怀的中原士大夫形象。你们郑州人聪明、能干,能排演出这样一台优秀的剧目,了不起!

一流的主创班子,写意纯净的舞台,唯美的灯光和舞姿,讲究韵味的表演,又刷新了人们印象中“黄土中长出的梆子腔”;“当官为民”这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顺应群众的心理期盼。这部走向现代都市的豫剧获得河南省戏剧大赛“文华大奖”,河南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第二届中国豫剧节一等奖,第十二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实现了郑州市戏曲作品十年来在全国戏剧界最高奖项上的历史性突破。

2013年4月11日晚,《斗笠县令》在河南艺术中心为参加癸巳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的海内外嘉宾演出。

如今,继续延续“由传统豫剧向现代豫剧转变,由乡村豫剧向都市豫剧转变”的探索之路,酝酿了两年的现代豫剧《都市阳光》正在火热打造中,这部与《朝阳沟》相呼应的“姊妹篇”,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背景,反映了农民进城的时代大主题。目前该剧已入选“中原人文精神精品工程”2013年度重点项目,将于今年年底前搬上舞台。

站在文化自觉和文化使命感的高度,以舞台艺术精品为抓手,从舞剧《风中少林》的一骑绝尘,到备受关注的舞剧《水月洛神》、豫剧《斗笠县令》,郑州市相继推出的彰显中原本土文化精品力作,正走向北京、上海等文化高地,推开了郑州通向世界的窗口,扩大郑州市文艺创作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影响,不断积累着新的城市文化名片。

“只有改革才有出路,只有创新才有生命力,只有精品才有好效益”。秉承改革创新理念的郑州文化能量被激活,正释放出她强大的辐射力、生命力、影响力,为古都郑州、为中原、为中华民族圆文化复兴之梦!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