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都市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儿女绕膝 幸福感最持久
万株青莲话清廉
公交车撞上桥墩
红眼病近期高发
广告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常回家看看”入法呼唤亲情,本报记者随机采访数名老人,他们说——
儿女绕膝 幸福感最持久
老人坐公交打发时光

本报记者 安群英 王影 聂春洁 郑磊 实习生 陈燕南

新修订通过的《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已于7月1日正式实施,新法规定:“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用人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对此,老人和子女是怎么看的?老人需要什么样的陪伴?社会还应该为常回家看看做些什么?昨日,本报记者开展了一些调查。

记者调查

常年独居在家的老人,是如何打发时间的?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乘坐公交车遛弯儿渐成为消遣方式之一。

37路公交车长孙跃青曾在微博中这样写道:最近遇见好几位单独出行的老人,他们一般都是从西郊上车,坐到终点站不下车,跟着再坐回来,将近两个小时的车程,独自一人看着窗外的景色,一言不发,面无表情很孤独。这样的微博一经发出,让人不禁心酸,“常回家看看”这个话题,又被大家拿出来引发热议。

记者跟随37路公交车体验了一趟。公交车从始发站行至终点站,大约用了1个多小时,上下车的乘客换了一拨又一拨。记者留意到,一位穿暗红色上衣的白发阿姨,一直坐在最前排的椅子上,独自一人看着窗外,一言不发,面无表情。“这是要去哪儿啊,阿姨?”记者问。阿姨回过神儿,不好意思地笑着告诉记者,没有什么特别的事,她是去转圈的,回家也没意思,光看电视也没意思。阿姨姓李,今年66岁,家里有3个孩子,儿子在北京工作,两个女儿都嫁人了,只有过年的时候,全家人才能团聚在一起。讲起一家人团聚的时光,李阿姨脸上流露出了幸福的笑容。“孩子工作都忙,也都有各自的家。”但李阿姨对于孩子们不能“常回家看看”,表达了充分的理解。

随后,记者又随访了车厢里的多位独行老人。他们有的去公园健身、有的去买菜、有的去儿女家,还有的老人,因为儿女不在身边,不得不独自一人去医院看病。

公交车长孙跃青告诉记者,每次看到这些老人独行的背影,心里很不是滋味,希望我们闲下来的时候,可以给父母打个电话;有时间就回家看看父母,老人最需要的还是儿女的陪伴。

老人心愿 期盼儿女常回家聚聚

“常回家看看”虽然写入法律,可是对于在外打拼的年轻人,却常常身不由己,渴望亲情的父母们又有什么期盼呢?记者通过电话或者现场采访的形式,随机采访了几位老人,大多数老人对孩子物质上的要求并不高,“陪伴”成了他们最期待的。

家住棉纺路的郑奶奶今年75岁,育有两女一儿。她和老伴儿跟儿子一家住在一起,两个女儿经常会过来,一家人一起吃个饭。这一天,就是她和老伴儿最开心的时候,提前一天就会和孩子们通好电话,还会上街买一大桌子菜。“我和老伴儿都有退休金,经济上没什么困难,年纪大了,就希望有人一起说说话。”郑奶奶说,子女现在都有自己的工作,不想打扰他们,她比较开明,不追求形式,孩子只要有心就够了。

家住上街区的罗阿姨老两口都50多岁了,女儿在郑州已经成家,儿子在郑州工作,不能经常回家。对于“常回家看看”入法,她从内心来讲,非常想让孩子们时常陪在身边,但孩子没有那么多时间回家也能理解。家住永安街社区的王阿姨,女儿上大学,一周才能回家一次,儿子已经结婚,住在北环,每到周末儿子媳妇就会回来看望他们。老人觉得孩子们只要有孝心,工作忙时多打电话,空闲时候就回家吃顿饭,全家人享受一下其乐融融的感觉,这就很幸福了。

今年68岁的贾大妈儿子早年定居国外,女儿一家都在北京工作和生活。“儿女都很孝顺,虽然我有退休金,但他们都经常寄钱回家表达孝意。”很理解儿女的贾大妈说,常回家看看对他们家似乎还不太适用,孩子回家一次太不容易,女儿过年回家团聚,儿子都是几年才回家一次,如果能给孩子视频聊天或者打个电话,知道孩子生活的快乐,心里就非常满足。

家住新密市的牛阿姨和老伴儿,年近60,虽然有3个子女,但都在郑州工作和居住,孩子们通常是两周回家看望他们一次,如果工作忙的话,甚至一个月才回趟老家看望他们。对于新出台的“常回家看看”,牛阿姨说自己非常支持,老两口年龄大了,心里感觉非常孤独,平时就盼着孩子们能在周末回来陪着说说话,可他们总是有各种理由回不来,如果入了法律,就会引起他们的重视,希望孩子们经常回家看望父母,坐在一块说说话,谈谈自己的工作情况,对父母是最大的心灵安慰,孩子们回家给他们带来的幸福感最持久。

游子感叹 “假期少”阻碍探亲路

“如果有足够多的时间,谁不想经常回家看看父母?”说起回家少的原因,今年34岁的刘伟明格外激动。自大学毕业后,刘伟明先后在西安、广州打工,两年前回到郑州。刘伟明说,大学毕业这10年来,自己平均每年回家看父母的次数不超过3次,“我一直在私企上班,请假不容易,逢法定假日还想带着女朋友出去旅游,也就趁过年回家看看父母,或者家中有事才回去一趟。”

刘伟明并不觉得自己不孝,他说:“我得趁年轻多挣些钱,这样买房子、结婚时才能不给家里添负担。”不过,说起父母,刘伟明还是满怀愧疚,“我还有个妹妹,也早已出嫁,家里就剩爸妈两个老人,我现在的目标就是多挣钱,买个大房子把父母接过来,让他们在我身边安享晚年。”

记者又采访到多名因工作远离家乡和父母的上班族,大多数人表示,“请假难”是阻碍回家看父母的主因。“每次和爸妈通电话,都能感受到他们的孤单。”在某保险公司上班的关女士表示,自己也想多回家看看父母,但有心无力, “平时请假是要扣工资的,我们上班族损失不起,所以爸妈即使有事,也会反复叮嘱我别请假,怕单位扣我工资。”

记者了解到,上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国务院先后颁布关于“探亲假”的规定,其中1981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职工探亲待遇的规定》沿用至今。规定将享受探亲假的人群限定为“凡在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和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工作满一年的固定职工”,明确分为职工探望配偶、未婚职工探望父母、已婚职工探望父母三类,假期分别是每年30天、每年20天和每4年20天。

不过,在近20名受访者中都表示从未享受过探亲假。“最近在网上看新闻,听说有这个假期,但是谁敢请一个月假?回来恐怕连工作都没有了,再说单位也从未批准过这种假期。” 刘伟明说,希望新法不仅只约束个人,还应对单位或雇主提出相应要求,落实探亲假制度,才能切实保障老年人的权利。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