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文娱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一个人流浪不必去远方
三部电影选拔出小演员
中原区开通数字图书馆
诠释善念与救赎
拍《激战》
张家辉险遭断指
期待李玉刚再度惊艳绿城
戏里戏外的追寻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戏里戏外的追寻
——访电视剧《寻路》导演张多福
导演张多福(左一)在《寻路》预演现场

本报记者 左丽慧 实习生 李一笛

44集电视连续剧《寻路》正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档热播。该剧真实再现了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历尽艰险,为中国革命闯出一条胜利之路的历史,赢得了观众好评。收视率节节攀升之际,导演张多福也越来越受到媒体和观众的关注。昨日,记者电话采访了长相颇似毛泽东、从演员华丽转身为导演的张多福。

为“寻路”弃演从导

自从看到简陋荧屏上那黑白生动的画面,年幼的张多福就被屏幕上那些闪烁的人物吸引了。镜头后的那些生命是那样的鲜活、神秘,看似近在眼前,却又遥不可及,而他们在荧屏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牵动着观众的心。那时的他决定,长大后要做一名演员,用这个职业独有的魅力报效祖国。

上世纪80年代,张多福顺利地进入文工团,当上了演员。可在演艺界摸爬滚打几年后,却发现这个职业并没有他期待的影响力,有着一腔热血的他有些迷茫了。

“演员只能按照导演和角色的要求塑造人物,不能完全把自己的心声表达出来,但是导演可以。”回顾“弃演从导”的心路历程,张多福告诉记者,在反复斟酌以后,他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放弃已经有些起色的表演道路,去找寻真正适合自己的一条路。

一年后,张多福的第一部作品问世;18年后,他的第19部作品登上了央视一套黄金档——在《便衣支队》《最熟悉的陌生人》《我叫王土地》等深受好评的热播剧后,又为观众带来了震撼人心的《寻路》。

拍伟人抹去光环

导演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茫然无助的迷惑、探索、摸爬滚打之后,张多福大胆地尝试一些题材新颖的励志现代剧,渐渐获得观众的认可,他也由此找到了自己作为导演的价值:用视觉传媒这样有影响力的表现方式,为现代人加油打气,为社会输入“正能量”。

“《寻路》这部剧和其他革命剧最大的不同是,除了历史文献,还融入了真情实感。”有观众这样评价,以往类似的影视剧经常把领袖罩上一层光环,而这部戏则抹去光环,让伟人从庄严肃穆的雕像变成了有血有肉的人。

张多福介绍,《寻路》不仅演绎了战友深情,还穿插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的爱情故事;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被国民党追剿、遭叛徒出卖等以往影视题材里很少出现的情节,将历史书中被光环笼罩的人物放在日常生活的角度来观察,使这些形象更贴近观众,“有人愿意看,这部剧才能体现它的价值。”

为了追求真实,张多福率剧组到江西瑞金、井冈山、八角楼等革命圣地取实景拍摄,甚至一天之内跋涉300多公里;为褪去演员身上的“公子哥”气息,张多福“规定”所有演员一律不准上妆,每天要阅读资料,躺在太阳下直到晒出餐风饮露的效果……“我想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真相,对得起历史,也对得起相信我们的观众。”

拍好戏回馈观众

“在这样一个被利益牵动着的浮躁社会,我想告诉那些曾经有着伟大理想的人,不要忘记自己的初衷,不要忘记当年为我们打下这片江山的领导人的艰辛,更不要因为一些被利益腐化的人对社会失去信心、对党失去信任。”张多福诚恳地告诉记者,如果观众看了《寻路》以后能受到一点点启发,他就觉得很满足、很成功了。

对于今后,张多福也有着清醒的认识:“现在是我导演生涯一个成熟的阶段,也是我应该多出作品的时候,我正在加强学习,希望以后能多拍些现实的、有意义的好戏,传递正能量,回馈观众——这是我一直以来的追求。”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