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理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密切联系群众不仅是送米送油
如何加强
基层党的建设
以主体诚信
促进社会诚信
让“政策”
打败“对策”
群众路线教育要谨记“三个不要”
密切联系群众需修炼四种心境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密切联系群众需修炼四种心境

党的作风是指党的各级组织和每个党员在政治、思想、组织、工作和生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一贯态度和行为,党的优良作风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重要体现。党风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能否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追根溯源,根子在共产党人的观念与觉悟上。因此,克服“四风”之弊,密切联系群众,需要硬性制约,更需要从加强教育、改变观念、提高觉悟入手,端正党员干部对人民群众的态度,增进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加强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需要党员干部修炼四种心境。

一、对权力要有敬畏之心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一切权力的所有者,党员干部直接或间接被人民群众推选、受人民群众委托、代表人民群众来行使权力。因此党员干部必须明确,不仅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给予的,各级党员干部手中的权力也是人民赋予的,党员干部要敬畏手中的权力。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只能用来为党工作、为人民谋利益,而不能用来谋私利。正确运用手中权力,实实在在地为老百姓谋福祉,必然为人民群众所称道;以权谋私、与民争利,必然被人民群众所不齿。权力是把双刃剑,能成就一个人,也能毁掉一个人,要强化用权的忧患意识,小心谨慎用好手中的权力,自觉做到权大不忘责任重、位高不移公仆心。对权力的敬畏,说到底就是权力的运用必须体现人民的意志和愿望,以实现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价值导向。从总体上来看,对权力的敬畏之心,由三个方面的观念组成:一是领导就是服务的观念。领导的功能关键在服务,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服务。领导干部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要切实履行职责,凝聚起最大力量,为人民服务、为大局服务、为发展服务。党员干部只有以强烈的服务意识和优质的服务工作,才能得到群众的信任和拥护,任何脱离服务的权力都会遭到群众的唾弃。二是权力就是责任的观念。权力与责任是密不可分的,权力与责任成正比例关系,权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人民群众将权力授予党员干部,让他们来为群众、为社会履行服务职责,职责履行得好,群众满意了,就会继续支持,党员干部的价值也就得到了实现;反之就会辜负群众信任,丧失群众支持,失去权力职位。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党员干部理解不透其中的辩证关系,只想当官,不想做事,不想负责任,在其位不谋其政,碰到问题不解决,遇到矛盾绕着走,对职权范围内的事该抓的不抓、该管的不管,结果使问题越积越多,害人害己,更损害了党的事业。因此党员干部必须把权力与责任统一起来,真正做到掌权为公、当官为民、秉公用权、为民尽责。三是公仆就是奉献的观念。公仆意味着牺牲和奉献,与趾高气扬、当官做老爷相对立。既为公仆,就必须廉洁奉公,不能借权力损公肥私。要想发财,就别当公仆;要当公仆,就要肯付出,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人民群众。

二、对群众要有亲和之心

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对群众的亲和之心具体由三个方面的观念组成:一是向群众学习的观念。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智慧的源泉,因而在人民群众之中蕴藏着无限的创造力。新中国的历史上,许许多多伟大的创造都是人民群众的实践产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我们更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拜人民群众为师,将人民群众的创造和经验加以集中和提倡,从而在依靠群众的前提下领导群众,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无穷无尽的精神宝藏。党员干部只有摆正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善于做群众的学生,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才有可能做群众的先生。二是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每一个共产党人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真正做到体察民情,了解民意,热心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有的看上去琐碎,但对每个群众和每个家庭,都是大事。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做群众所盼,以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为重点,办好每一件实事。三是珍惜民力的观念。珍惜民力,不仅仅是指党员干部不要增加基层和群众的负担,更重要的是指党员干部要节约公共资源,节约财政支出,把公共资源、财政支出用在刀刃上,用在群众想办而无力办的公共事业上,不要倾地方、部门、单位的财力盲目铺摊子、上工程,搞花拳绣腿。总之,修炼对群众的亲和之心,就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党员干部都要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自觉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来检验自己的工作和政绩,做到凡是为民造福的事情就一定千方百计办好、凡是损害广大群众利益的事情就坚决不办。 “心系群众方能如鱼得水,背离群众必然似树断根”。只要你关心群众,理解群众,同群众同甘共苦,任何问题都容易解决,任何困难都能克服。

三、对自身要有平常之心

党员干部是人民群众中的先进分子,但也是人民群众中的普通一员,绝不该有凌驾于人民群众之上的心态。党员干部应当摆正自身心态,对自己要有平常之心。一是党员干部来源于普通群众。党员干部并不是天生就是党员干部,不要因为现在是党员干部,掌握了人民赋予的权力就忘乎所以,要继续保持作为一个普通群众之心。二是党员干部的岗位职责与普通群众的岗位职责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社会分工不同。少数党员干部为什么喜欢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失去了保持平常之心,高高在上,养尊处优,受不得半点委屈,有少许不如意便满腹牢骚,从而引发人民群众极大的不满与反感。三是党的性质宗旨要求党员干部保持普通群众之心。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价值取向。党的宗旨要求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群众观念,要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党员干部只有保持身为普通民众的心态,才能谈得上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群众才会把党员干部视为朋友,与他们交心谈心。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日益复杂,如果党员干部不以普通群众之心与广大群众交朋友,那么党的方针政策和工作措施就会有脱离实际的危险。广大党员干部始终保持平常之心,保持群众本色,我们党才能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四、对工作要有奋发之心

时代有新要求,群众有新期待,党员干部要围绕事业奋发向上,努力进取,有所作为。党员干部修炼奋发向上之心,应当努力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努力学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所言:“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党员干部要上进,国家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有加强学习的紧迫感,一刻不停地增强本领。二是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新的历史时期,艰苦奋斗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即生活标准、生活习惯的问题,更主要的是一种精神风貌和精神支柱。艰苦奋斗的精神,指的是人的精神状态、道德情操、工作作风、革命志向以及工作毅力和干劲。在今天,艰苦奋斗要特别强调思想上的新解放、学习上的新追求、工作上的新推进,它折射的是一种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一种愈战愈勇的革命斗志,一种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一种神圣的使命感。越是经济社会发展,越是工作生活条件改善,广大党员干部越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为党、为国家、为人民扎扎实实去工作,不断创造出经得起实践、群众、历史检验的工作实绩。 王生怀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