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一场暴雨
便让“大桥加固”成虚话
“零意见”或许是最大的意见
发现污染不能每次都靠鱼
网络背后的“群体智慧”
支持“捐款后悔期”是种权益诉求
允许查聂案全部卷宗才能消除疑虑
吻醉了
“零择校”
破解不了入学困局
环保部门不被“污染”数据才有人信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零择校”
破解不了入学困局

“零择校”

破解不了入学困局

今年秋季开学起,安徽省安庆市城区所有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将一律停止招收择校生,严格执行按学区招生,彻底取消原先5%的义务教育择校比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零择校”。将遵循“公办不择校”、“同城不借读”的原则,实行阳光招生——不接一张条子、不打一声招呼、不开一个口子。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一律按照“划片、就近、免试”入学。(7月9日《 人民日报 》)

“零择校”,被称为“最严择校限制令”,这对于教育公正公平的实现意义无疑是重大的,在这一点上,值得好评。5%的义务教育择校比例,貌似不是很高,但也正是因为不高,就成了稀缺资源。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尚未成年,凭借他们的个人能力是无法保证能够占有这些稀缺资源的,这就离不开家长的帮助,从而出现了所谓“择校”即是“拼爹”的现象。有得拼没得拼都得拼一拼,拿钱拼还是拿权拼才是真较量,这着实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教育腐败,也蚕食了教育机会的公平性。

但是,遇到问题,只堵不疏,或者只疏不堵,都不是解决问题的良策。“零择校”很有可能“按下葫芦浮起瓢”,将教育领域内的问题转嫁到了其他领域,由“拼爹”转向“拼房”,造成学区内一房难求。这不是没有先例,而且事实就在眼前。

“就近入学”是北京现行“幼升小”、“小升初”的入学政策,近些年来,教育强区重点学校周边的“学区房”,尤受家长追捧。为获上学、上名校的名额,一些家长跨片、跨区购买“学区房”,其中不少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老房。和附近的非学区房相比,“学区房”每平方米均价高出1万到2万。一处13平方米的平房“学区房”,每平方米均价甚至达20万元。

如此看来,这5%义务教育择校比例的取消,很有可能换来家长在其他方面更大的投入,而且这种投入是存在风险的。因为,在有些地方买“学区房”未必能上重点,“学区房”的年限等条件是由学校根据每年招生情况设定的。

我们必须得承认,无论是“拼爹”还是“拼房”,背后折射出的都是优质公共教育资源的稀缺和分配不均衡。我们也应当看到,想让孩子上名校,获得分享优质公共教育资源的机会,是千千万万家长的现实诉求。面对诉求,教育部门只能回应,不能回避。如果说“零择校”是一种回应的话,那么我们希望看到,接下来会有更大、更积极的回应。毕竟,这不是“治本”良方,破解不了入学困局。 向 原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