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新郑·生活 上一版3  4下一版
周大妈的
“农家乐”
“夏日经济”
渐升温
盛开的向日葵
乡土 记忆
探访新郑市零工市场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乡土 记忆

田 地

炎热的夏天再次来袭,看着火热的太阳照射着大地,我总能在田地里看到一个流着汗辛苦劳作的自己。

我是新郑市和庄镇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生于上世纪50年代。那时候我家里真是一穷二白,不劳动是绝对没有饭吃的。即使我们全家整天劳动,有时候也不免挨饿。从我记事时,我就开始和泥土打交道,在田地里割草、刨红薯、刨花生,在槐林里扫落叶……劳动几乎是我生活的全部,是生存下去的唯一渠道。不管天气多么恶劣,我都义无反顾地耕耘在田间地头,虽然累得腰酸背疼,可我从无怨言。我慢慢地知道:只有劳动,才能生存。红薯、高粱面、玉米面是我的家常便饭。那时候,对于还处于童年时期的我来说,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过年,家里来了客人,母亲端来掺杂着黄面(玉米面)和少量白面(小麦面粉)的蒸馍,让客人品尝。我和兄弟姐妹们闻着蒸馍飘散的香甜,心里痒痒的,在心里默默祈祷着,让客人赶快走,这样我们就可以尝一尝蒸馍的味道。而今,蒸馍在很多人眼里,都不是稀罕的东西,我也多次咀嚼它,可是再也咀嚼不出它香甜的味道来。

记忆中,我不知道多少次去田间劳动,或弯着腰、或直起身子、或扛着锄头、或拿着镰刀……再次走进那片田地,它依旧是那么的熟悉和亲切。那片田地伴随着我度过了几十年,风风雨雨中,田间更换着风景。春天,田间的小路两旁生长着茂盛的小草,草丛中点缀着朵朵五颜六色的小野花;夏天,我听着小鸟的鸣叫、草丛间蟋蟀的欢唱和田间青蛙的聒噪,看着蜜蜂和蜻蜓在花朵间轻轻跳舞,看着一群群牛羊在路边低头吃青草;秋天,庄稼成熟了,家家户户都喜笑颜开地收获庄稼,小孩子们在一旁追逐着打闹、跑着跳着干活;冬天,麦苗铺满了大地,被大雪盖上厚厚的被子。渐渐地,田间的作物也变得不再单一,机械也越来越发达,我还是经常来到田间,或看看庄稼的长势,或给庄稼施肥打药……

在茁壮成长的岁月里,我不再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慢慢地长大成家。我还是会经常带着孩子们来到田间地头,让他们感受劳动的艰辛,让他们感受粮食的来之不易,给他们讲我小时候的故事。经过长时间的耳濡目染与言传身教,孩子们也都爱劳动,并明白了劳动是件光荣的事情。他们经常帮助家里收获庄稼、给牲畜割草、帮我做家务。

田地,就是这种植希望收获喜悦的田地,印证了我无数的脚步,见证了我成长的历程,承载了我沉甸甸的希望与梦想,并赋予了孩子们勤劳的品德。现在,没有了生活的压力,我很少在田间劳作了,但是每次来到田间,它总能勾起我无限的回忆和感慨。每当我在田间看到茁壮成长的庄稼就会感受到辛勤劳动所带来的温馨与幸福。

讲述人 孙水英

本报记者 昊涵 高凯(整理)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