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院长应以证据证实出国因公非游玩
患者恶性袭医理应受惩
药业腐败不绝因共犯结构庞杂
神木财政亏空传言
并非空穴来风
收“祸”
以户籍限购房
破坏社会伦理
为儿童树三观
靠的不是童话
“最后一课”
回归教育灵魂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最后一课”
回归教育灵魂

“最后一课”

回归教育灵魂

没有煽情、没有调侃,只有温情的叮嘱。7月16日,清华大学4000多名研究生在校体育馆上了“最后一课”,校长陈吉宁的临行叮嘱聚焦于两个字——良知,他嘱咐学生要坚守良知,拒绝做“高知坏人”。(7月17日《北京日报》)

今年的毕业季,很多大学校长的“最后一课”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无论是什么样的风格,煽情抑或调侃,温情抑或激励,作为母校留给学子的最后一课,大学校长那些发自内心的“唠叨”,为无数青年点燃了对大学最后一课的集体怀恋,对未来人生路程的美好向往。

良知是为人处世的根本,是社会道德的底线。从社会转型、竞争压力到功利思想,从食品安全、环境污染、腐化堕落到金融危机……可以说,社会良知的底线一再被触碰,人们的内心也不断被考问。有没有良知,跟学历高低无关,这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但是,一旦逾越良知底线,对社会造成的危害程度却似乎与学历高低息息相关。正像校长陈吉宁转述一位外国企业家的观点,国际金融危机,不是由笨孩子造成的,而是由聪明孩子造成的。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学子在顺利完成学业、开启新的人生旅程时大都是意气风发、踌躇满志。但是,走上社会后才能真正体会到很多事情“身不由己”。这种“两难”的抉择甚至会伴随一生,不断地推着你向前走,在你浑然不觉间,也渐渐地推开了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凡事总有变与不变,清华大学校长温情地叮嘱学生要坚守良知,拒绝做“高知坏人”,正是预见到了在未来不能变,却很有可能变的方面。

孔子说过:“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在同现实的博弈中,你或许与自己的理想渐行渐近,也或许各行其道,但你始终不能与良知渐行渐远。坚守良知,是学子们走上社会面临的第一个考验,也将是终身的考验。或许有一天,你才能感悟到,自己创造的并不比坚守的更可贵,在你的身上,所彰显出来的精神品格和社会良知要比业绩的成功更具有人格魅力。

说到“最后一课”,不由得让人们联想起世人熟知的,法国现实主义小说家都德的《最后一课》,虽然它们的时代背景、讲述内容各不相同,但流露出来的坚守的气节却让人倍感温暖和振奋。清华大学校长的“最后一课”,回归到了教育的本质和灵魂,受众不应该只是即将毕业的这4000多名学子,没有毕业的,已经毕业的,甚至离学校生活已经久远的人,都应该是受众。因为,在坚守良知这条道路上,没有“最后”这一说。 宋 华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