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娱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郑州日报影迷俱乐部”
第二波观影活动来袭
打造古装
职场新喜剧
8月电影爱意浓
“洛神”飞架文化桥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洛神”飞架文化桥
——郑州歌舞剧院赴新疆演出侧记
热情的新疆观众
《水月洛神》舞台照

■本报记者 左丽慧 实习生 史若天 文 通讯员 姚世敬 图

一部电影《少林寺》,让世人认识了中国河南;如今,随着郑州歌舞剧院大型舞剧《水月洛神》演出的足迹,更多人了解了开放而充满活力的古都郑州。正在举行的第三届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上,精彩亮相的《水月洛神》,再次以厚重的中原文化底蕴、磅礴脱俗的舞蹈表演,架起了郑州与新疆的文化交流、沟通之桥。

感受温暖“小插曲”

“这次新疆之行有一个小插曲,让大家更深切地感受到了新疆人的热情。”谈及新疆行,郑州歌舞剧院院长孙书杰感慨道。

“按照日程安排,演职人员应该在7月23日早上抵达乌鲁木齐,24日晚演出。没想到途经甘肃时,受到地震影响,原本36个小时的行程,硬是在火车上被困了60个小时。”郑州歌舞剧院院长助理娄冰冰告诉记者,由于事发突然,大家带的方便面、矿泉水都不够用了。

23日23点,列车即将驶入哈密火车站时,娄冰冰接到哈密文体局工作人员的电话,他们已经在哈密市火车站等候。原来,自治区政府副主席艾尔肯·吐尼亚孜得知火车晚点情况后,立即协调哈密地区文体局前去看望郑州歌舞剧院的演职人员。

“当时已是深夜,哈密文体局的工作人员拎着矿泉水、馕、方便面和哈密瓜,一路小跑送到我们车厢……”娄冰冰感动地说:“列车停留了仅仅10分钟,但哈密文体局的工作人员却等了半天。他们就像亲人一样,让我们感到特别温暖。”

《水月洛神》获赞誉

“非常震撼”、“超乎想象”、“还想再看一遍”……7月24日,《水月洛神》首场演出在新疆人民会堂结束后,现场不少观众依然热烈地议论着,不愿离去。

“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是中国西部地区最重要的一个对外文化交流平台,也是国内唯一一个国家级舞蹈类节日。由文化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自治区政府共同主办,在选择剧目上,一定是全国顶级的、在舞台艺术和市场运作方面都比较出色的作品才能纳入邀请范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副厅长徐锐军介绍说,参加本届舞蹈节演出的有比利时皇家布鲁塞尔现代舞团、德国吉森市剧院、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州芭蕾舞团、西班牙穆尔西亚国家舞蹈团、上海芭蕾舞团等16家海内外文艺团体,共65场演出。

他说:“《水月洛神》堪称中国舞台艺术水准的标志性作品之一。通过《水月洛神》的两场演出,新疆人民领略到了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剧目代表作品的艺术魅力,欣赏到了郑州歌舞剧院演职人员精湛的技艺。演出真正是一票难求,好评如潮。这对开拓新疆文艺工作者视野、提高创作水平也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文化支边”促交流

《水月洛神》在新疆的成功演出,不仅提高了郑州歌舞剧院乃至郑州的美誉度,更引起了新疆观众对中原文化的强烈热情。

“《水月洛神》把中原文化和历史故事结合起来,能在新疆演出,我作为河南人感到非常自豪。”在新疆工作近40年的新疆艺术剧院党委书记张建新告诉记者,希望在更多的舞台上看到家乡的好作品。

孙书杰告诉记者:“经过这次演出,新疆方面对中原文化产生了更为浓厚的兴趣,已经邀请我们组织舞剧《风中少林》、豫剧《斗笠县令》以及美术、书法、文物等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的精品剧目和艺术,去新疆进行‘文化支边’。”

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宋庆海说,第三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是个非常好的交流平台,不仅让郑州文艺工作者学习到风情各异的民族舞,也将中原文化带到边疆,增进了两地文化的交融。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