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祠堂杂谈 刘文泽 祠堂乃封建制度下供奉祖宗、鬼神或有功德的人的庙宇或房屋,天有天祠,地有地祠,神有神祠,鬼有鬼祠,山有山祠,水有水祠,县有县祠,村有村祠,也有先贤名士祠、忠臣良将祠、人们心目中的英雄纪念祠,等等。其名称不外乎庙(如澳门西南妈阁庙)、寺(如河南新郑市宰相陈村崇孝寺)、宫(如河南邓州市城关镇天妃宫)、观(如河南武陟县嘉应观)、阁(如河南浚县浮丘山白衣阁)、庵(如河南登封市少室山二祖庵)、府(如山东曲阜市孔府)、林(如河南洛阳市关林)、馆(如河南开封市山陕甘会馆)、楼(如河南洛宁县聚奎楼)、庐(如河南南阳市诸葛茅庐)、堂(如河南商丘市睢阳区壮梅堂)、园(如河南洛阳龙门对过白园)、窝(如河南洛阳市洛河南岸安乐窝)、祠(如陕西南郑县南大街方孝儒祠)、庄园(如河南安阳县蒋村乡马氏庄园)、故里(如河南偃师市缑氏镇玄奘故里)、故居(如河南孟津县老城西狄仁杰故居),等等。 以下单说村祠。 名称:宗庙,宗祠,家庙,家祠…… 历史:远在几千年前的夏商周时期,祭祖开始萌芽,至宋代产生了只有王室才有祭祖的太庙或宗庙,民间祭祖一般在墓前、路边或住宅进行,直到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才准许百姓联宗立庙并于冬至日祭祀始祖,从此全国祠宇林立,牌楼高耸,祠堂建设进入繁荣期。新中国成立后,特别在“文革”期间,祠堂多被推倒或被改造成学校、办公场所,祖宗牌位甚至族谱、家谱也被焚烧,痛心之余,少数地区一部分祠堂被保存下来。 功能:1.祭祀列祖列宗;2.追溯姓氏源流;3.记载家族播迁;4.传承民俗风情;5.告示族律、祠规;6.收藏族谱、支族谱、家史、雕像、塑像、画像、牌位、碑铭、祭文、倡议书、讲话稿、光碟、录音、书刊、联谊资料;7.维搞文物碑、功德碑、贞节牌坊和先祖遗物;8.张挂祠徽、题词、绘画、会议照、视察照、干群互动场面及宗祠、支宗祠、名胜古迹等照片;9.镶嵌郡望匾、堂号匾、崇德匾、尚贤匾、饮水思源匾、荫庇群生匾和世系图表;10.彰显功勋族贤;11.召开家族会议;12.举办庙会、座谈会、宴会和唱戏、放电影等联欢活动;13.存放公用炊具、桌椅和文娱器材;14.以影壁墙、影壁石、广场、旗杆石、拴马石、华表及松树、柏树、楸树、银杏树、紫荆树等展示家族的荣耀和风采;15.组建宗祠管理委员会、姓氏研讨委员会、续修家谱委员会、宗亲联谊委员会、重大节庆祭祖领导小组、姓氏文化基金会、姓氏文化快报编委会。 神位:1.雕像(金质、铜质或木质);2.塑像;3.画像;4.牌位。 楹联:“耀祖光宗归一本,敦仁教悌继同源” “祖功宗德流芳远,子孝孙贤世泽长” “一脉源流先世泽,满堂酝酿太和春” “达则兼济天下,穷即独善其身”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继往开来谋发展,团结奋进奔小康”…… 横批:源远流长,光宗耀祖,尊祖敬宗,继往开来,发扬光大…… 祠堂首先应主动取得所在地村政府(或居委会)及上级民政部门的监督管理;其次应主动取得所在地村政府(或居委会)及上级文化部门的业务管理。 祠堂是一座一地一族之民俗博物馆,是一部一地一族之家族变迁史,是一处一地一族之精神泉源。它的维护与重建,它的巩固与完善,必将对挖掘姓氏文化资源,保护文化多样性,传承中华民族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道德文明,增强中华民族的亲和力、凝聚力产生作用。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