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掌故
名人轶事
新书架
随笔
市博精华
文史杂谈
lh37177
lh37174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随笔

怀念孙方友

侯发山

2013年7月27日上午,因为要搬家,我正在家中整理书籍,忽然接到好友吴万夫打来的电话,说孙方友老师因心脏病复发,医治无效去世了。当时,我恰好看到手头的《鬼谷子》,这是多年前我去郑州拜访孙方友老师时,他送给我的。看着他的亲笔签名,我心里一阵阵难受。

孙方友老师是河南省文学院专业作家,从1978年参加工作开始,先后在《人民文学》、《收获》、《钟山》、《花城》、《大家》、《中国作家》等刊物发表作品,出版有长篇小说《鬼谷子》、《衙门口》以及中短篇小说集《刺客》、《虚幻构成》、《女票》、《美人展》等24部,计600多万字。其代表作《陈州笔记》系列和《小镇人物》系列,洋洋数十万字,杂糅民间元素,刻画出周口地区的万千风情,也由此构建出孙方友老师的“文学陈州”。他的“新笔记体”小说是继蒲松龄之后,中国文学笔记体小说的又一座高峰。河南省文学院院长何弘曾这样评价孙方友老师的作品:方友是河南作家中很重要的作家,在小小说领域创作突出,在全国很有影响。他的小说吸收了中国传统小说的营养,用艺术手段写出了家乡的民俗、人物的性格和形象,是真实的艺术的陈州,在文学界起到广泛影响。从这个层面讲,他是最富有中原特色、最具广泛意义的作家。

了解孙方友老师的人都知道,他实在、真诚、善良,很随和,很热情,没有一点架子。记得在一次笔会上,我们第一次见面时,我自报家门跟孙方友老师打招呼。孙老师呵呵一笑,幽默地说,“孙猴”是一家,都是自家人。一句话,消除了我的拘谨和不安,让我感到他像是家里的大哥。我的第一本集子《月亮船》出版后,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请孙方友老师给我写个评论,他很爽快地答应了。果然,没多久,我就接到他的信件(那时电脑还没普及),打开信封,看到了他工工整整写在方格稿子里的评论。他在开篇写有“这‘猴头’日渐成精了,万万不可小觑”的话,让我在惭愧之余产生了很大的动力,心想一定要好好写,不能辜负了孙方友老师厚望。

2010年深秋,巩义作协在竹林镇举办文学笔会,我邀请孙方友老师参加,请他给与会的文友们讲讲课,传授一下写作经验,孙方友老师很愉快地答应了。与会的文友写作水平参差不齐,在孙方友老师来之前,我还担心他像某些大师级人物一样讲得太高深、虚幻,让大家吸收不了。想不到,孙方友老师讲得浅显易懂,让文友们都能接受得了,而且,孙方友老师是有备而来,拿着他的笔记本和剪贴本,讲他的写作体会,讲写作注意事项,等等。孙方友老师讲的写小说的“翻三番”理论让我受益匪浅。这个理论说的是写小说不要只有一个包袱,不能让读者猜到结尾,要多翻几番,让故事更加引人入胜,使小说更具多义性。让人感动的是,这次邀请孙方友老师来授课,他依然没有收取出场费或者说授课费。在物欲横流的当下,在明星出场动辄几十万的今天,是难能可贵的。

就在几天前,在焦作青天河参加黄河两岸作家作品研讨会期间,我在给与会的作家们交流时说到,希望业余写作者不要把文学当成事业,要当成一种兴趣爱好。除了文学,我们还有工作,还有家庭,还有亲情,因为文学太折磨人了,不能因为文学不顾一切。我身边的不少文友,就是因为熬夜写作,透支了身体,年纪轻轻就失去了性命。

没想到,一语成谶。孙方友老师走了,却为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他笔下的人物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