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韩红挪用车牌,守法比道歉重要
放生的意义何在
推动全民阅读
别只是表面功夫
法官集体嫖娼案
不能止于道德批判
禁止拦截群众反映问题
单纯外力阻断择校
并不解决问题
造假传播好人好事
不具正当性
养老金并轨
应有时间表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造假传播好人好事
不具正当性

造假传播好人好事

不具正当性

“小女孩为清洁工撑伞”策划者在“失踪”几天之后终于露面。在《新快报》记者的追踪下,策划者霍海洋戴着口罩现身。他承认策划事件的动机是“想借此事自我炒作,想出名”,并多次向媒体和公众道歉。

利用爱心造假者,其信用早已破产,他们在造假被揭穿之后所说的话究竟有多少可信度,我们不能想象。蹊跷的是,霍海洋是在尔码公司的劝说下才现身的,这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他与原公司之间的脐带还没有完全割断?

然而去考究哪些人参与了造假,不如去考究为什么类似的造假总能得到传播。

这些年,媒体中频频出现“感人新闻”,如“母亲抱着患眼癌的女婴跪地爬行以获得‘广州富家公子’的捐款承诺”,“深圳女孩跪地给乞丐老人喂饭”等等,这些“新闻”每次都能轰动一时,每次都很快被人揭穿。

这些策划的共同特点是,用戏剧化的手法,演出强者或者小孩、少女帮助弱者的街头戏,通过发达的社交媒体首度传播,引发大量的爱心围观转发,吸引传统媒体的二度传播。

社交媒体传播迅速,发现问题也同样迅速。“街头戏”在彩排演出过程中,难免被旁观者看出破绽,于是旁观者就利用社交媒体道出真相,给正在感动的人们泼上一盆冷水。

在通常情况下,传播假象同样是件丢人的事,尤其是正规媒体,报道假新闻需要承担责任。可是传播者能够前仆后继地传假,并在得悉自己传假后还不觉得做错了事,其原因很简单,在他们看来,事件本身是“善意”的,属于“正能量”;哪怕这种“正能量”是假的,“善良的动机”也会让传假者获得追究豁免权。

“正能量”的稀缺,放大了对它的需求和追求,从而降低了造假者与传播者的风险,这使得造假者可以有恃无恐地造假,使传播者可以疏于求证而“一触即发”,反正动机正确就可以不择手段。而且对媒体而言,吸引围观是一种红利,揭露造假再次吸引围观,又是一种红利……

在诚信成为社会大问题的今天,真实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最大正能量。这种追求不但包涵表现的真实,还包涵对虚假的揭露与批判。——在对“正能量”做出准确的界定和判断、并增加制假传假的风险之前,这种“形正实邪”的造假风气,恐怕很难得到遏止。 何 龙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