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别对“神木模式”说风凉话
“清华城管”
背后的理性与非理性
“叶兆言叫板莫言”的营销绑架
官话思维下的干部“结结巴巴”
在门口“看看”老人
法律又能如何
提笔忘字是文化传承的断点
取舍有道
消费者须从事故中获得赔偿
公章不该成为办事的阻碍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官话思维下的干部“结结巴巴”

针对干部下基层中出现的一些现象,新华社作了一个专题报道,其中有一个现象尤其值得关注——一些干部大会小会作报告时口若悬河,但到了基层直面民众时,却结结巴巴开不了口。(8月5日《新京报》)

报道中举了一个例子,很是形象。某厅长下基层调研,在与民众交流时,这位领导在问了“家里几口人”“收入怎么样”“有没有什么困难”等几个简单问题后,竟不知如何继续交流下去。这位厅长尴尬之余坦承,在机关待久了,跟群众打交道确实少了,有时见了群众,除了寒暄,真不知道该聊些什么。

干部见了民众不知道该聊些什么,也难怪,如果“只会在会场上念报告”,让一些领导与人交流的思路也跟着套路化了,即便离开了会场,脱口而出也往往是报告上的那些词语,官话套话往往在不知不觉间就从嘴巴里蹦了出来。

习惯了官话套话和只念报告,不仅会让一些干部见了民众不知道聊什么,更严重的是他们的思维也会僵化,总以为现实就是公文和报告上的官话套话。而最真实的民情和民意,往往需要干部自己去直接感受和接触,如果没有与民意的直接接触,拍脑袋工程就会层出不穷,诸如“为什么老百姓不先公布财产”之类的昏话也就会脱口而出。

现在网络通讯技术这么发达,微信、论坛、微博,都有着鲜活的民意。如果那些干部能从文山会海中抽身,眼睛离开那些套路式的公文和报告,花点时间去民间或者网络上接触和体验一下,就断然不会面对民众时不知道该聊些什么。其实,在网络时代,干部下基层已经根本不需要迎来送往的专门形式,只要有心,抽点时间关注一下网络,其实就是天天在下基层了。而清除官话套话,也应该从生动直接的网络官民活动中多学点东西。 赵 勇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