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新郑·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上品教化润桃李 德艺双馨谱春秋
高考4 副本
高考4 副本
高考4 副本
高考4 副本
高考4 副本
高考4 副本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上品教化润桃李 德艺双馨谱春秋
——记黄水路小学教师乔永强
贾会彬
冯彦明
张晓红
乔永强
赵建勇
刘万善

一年年斗转星移,一载载桃李芬芳。

当秋的脚步款款而至,连空气中似乎都弥漫着感念师恩的气息。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从懵懂的顽童、朝气蓬勃的青年到夕阳暮年,生命的每一个历程中,老师都是我们值得尊敬和感恩的人。他们用爱来温暖学生,用心来拥抱事业,默默地坚守在三尺讲台。

今年,新郑市评选出名师22名、名校长3名。本报特别推出7位优秀名师和名校长,让我们走近他们,感受身边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与梦想。

2013年新郑市名师、名校长名单

名师:刘文超、冯海灿、贾会彬、张松业、刘有祥、乔永强、高伟民、赵建勇、冯菊红、吴新慧、刘慧菊、李新红、史丽霞、王晓红、高华瑞、刘艳华、侯萌超、万丽红、柴李红、陈晓玲、陈艳红、高书芳

名校长:冯彦明、刘万善、张晓红

师德是做出来的

2008年,由于深感脱离课堂的失落,已经走上领导岗位的乔永强重回一线教学,主动做一名普通老师。2010年,怀揣着提升业务素质的梦想,他走进了黄水路小学。

角色的转变曾经让他焦躁忧虑过,但他从未放弃, 他细心地观察同事们如何管理班级、如何跟家长沟通,不断地学习、思考。乔永强曾写过这样一段话:“做教师,首先要爱学生。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把学生当作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面对班内的后进生,他告诫自己:“我们绝不可以只做少数人的教育,而应该为每一个学生负责。”他在放学之后,主动为一些学习基础不好的同学补习功课,给他们谈心,组织他们开展有趣的活动。每到谈及这个话题,乔永强总会说:“老师就该用电影中的台词鞭策自己——一个也不能少,一个也不能落下。”

“以高度的责任感,爱自己的岗位;以悲悯天下的情怀,上好每一节课。”这是乔永强给自己的定位。几年来,他不但积极参加了各种培训和学习活动,还一直坚持阅读教育教学著作。在学校,人人都知道乔老师是书迷,无论走到哪里,他都爱把自己的阅读体验与别人分享。同时,他大胆实践着“海量阅读”的实验,努力改变教材统治学生学习的局面,按部就班地遵循“兴趣培养——方法指导——提高层次——活动促进——习惯养成”等五个阶段,在精挑细选的基础上有序开展“每月一名家”主题阅读活动,在一个学期内就使全班所有学生的阅读量都达到了课标规定的高年级学生两年100万字的要求,使课外阅读真正地走进了课堂。

师德是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在各级教育技能竞赛中,乔永强倾注了全部的精力和心血,他的一句话就把所有的艰辛都化成了力量,他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要时间充裕,我就不会停下追求尽善尽美的脚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记新华路小学老师赵建勇

提及新华路小学,新郑市民会对该校独具特色的“少儿版画教育”印象深刻,这也成为新郑市特色教育中一张靓丽的名片。作为新华路小学美术教研组组长的赵建勇,正是这项教育工作的领军人。

38岁的赵建勇,1992年从郑州师范学院美术专业毕业后,已经在三尺讲台上工作了21年。他常说:“每个小学生都像一块璞玉,遇上技艺精湛的玉匠就会成玉成器,而育人者正如琢玉之匠,要使璞玉最终成玉成器,需要玉匠用心、用爱、用智、用技细细雕琢、慢慢打磨。”

一直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学理念的赵建勇,为了让每块璞玉成为美玉,总是想法设法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激发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曾是赵建勇的学生,如今已是该市辛店镇某小学美术教师的张会芳,至今还记得当年赵建勇在教大家画人物表情时的情景,讲台上的赵建勇一边给大家讲解,一边示范着各种夸张的面部表情。“从那一堂课起,我开始对美术产生了兴趣,都源于赵老师激情投入的讲解。”张会芳很是感激地说。

在21年的教学实践中,赵建勇打破了“一节课、一本书、一张嘴、一幅画”多班重复的传统美术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领略到美术的无限乐趣,收到了极好的成效。2003年,他带领该校三年级学生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版画集体创作活动,在创作之初,他先是与学生们交流创作设想和思路,激起同学们的参与兴趣后再投入实践,一节课下来同学们的学习热情非常高,有了参与创作的成功体验后,大家在之后的课堂上再接再厉,最终这幅《参观海洋馆》的纸版画在当年新郑市版画精品展中获得特等奖。2008年,他又带领23名五年级学生创作了大型木刻版画《和谐盛世 祈福奥运》,获得当年新郑市少儿版画展特等奖。

作为中国少儿版画研究会副秘书长的赵建勇,在全市小学美术教育中还率先探索开设版画课程,并主编了一套《版画》校本教材,使新华路小学美术版画特色普及工作系统化、规模化,形成了该校所独有的少儿版画教育普及格局。

二十载耕耘,春华秋实。凭借着辛勤的付出,赵建勇先后荣获包括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全国特色教育优秀教师”等的一系列荣誉。谈及这些荣誉,赵建勇认真地说:“我所做的,只是为了让更多的璞玉被雕琢成美玉。”

让教学浸润文化气息

——记苑陵中学校长冯彦明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个好学校。数十年来,冯彦明执着于教育事业,孜孜不倦地钻研教育理论,实践着自己的教育理想,各种荣誉和成就背后,是他对教育“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

冯彦明认为学校文化就是一种校园的教育生态,是师生生命质量发展的磁场。他认为文化的管理才能推动学校持续、和谐、稳定地发展,并能促进师生的终身发展。

学校每周出版一期校刊《苑中人》,5年来共出版116期,学校领导带头选编内容,撰写随笔,在与师生相互交流中,既使学校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又达到了对学校发展的思想引领。同时,他又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进行改革,打造了全新的校园文化、教室文化、课堂文化。“文化是根,文化是魂,文化是力,文化是效”,这已成为学校上下新的共识。

苑陵中学作为新郑市“导学法”的发源地,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课堂教学改革,运用并发展“导学法”教学模式,逐步形成“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方式。同时,该校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已陆续编印《苑中人》、《学习·反思·提升》、《幸福课堂》、《感恩歌曲集》、《入学课程》、《离校课程》等六种校本课程。

苑陵中学按照“改变评优规则,人人享受成功”的教育思想,借鉴成功教育、赏识教育、多元智能等先进教育理论,创设“自主教育”学生管理评价机制。“自主教育”的实践,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和激励。最近该校又提出:只要有进步就是好学生、只要有特长就是好学生、只要能实现自定目标的学生就是好学生的“三好口号”,促进“自主教育”学生管理评价机制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为了让师生能够广泛地了解中华文化的辉煌成就,该校将传统文化教育引入学校。目前,全校师生人手一册《弟子规》,迎接传统文化回归;在校刊《苑中人》开辟栏目,阐释传统文化的内涵;结合“自主教育”,评选“孝亲尊师”模范学生…… 苑陵中学的师生,将因传统文化的浸润而受益终生。

用整个的心做校长

——记新华路小学校长张晓红

2009年的夏天,已经在新华路小学工作了11年的张晓红,迎来了一个新的角色转变——她将担任该校校长一职。没有太多的欣喜,因为她知道往昔无数的成功都已经过去。她用陶行知《整个的校长》书中的话告诫自己——“国家把整个的学校交给你,要你用整个的心去做整个的校长。”等待她的,惟有用心打开一个新的世界。

张晓红认为,一座现代化的学校,应该有着鲜明的文化特色、多元的文化并存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于是,在上任之初,张晓红就确定了“彰显特色、一主多元、文化兴校”的办学理念。几年来,按照这个思路,新华路小学通过传承发展版画特色,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版画教育道路;通过实施“图书漂流”等读书活动,全校读书学习氛围日渐浓厚;通过“兴趣自助餐”校本课程,精心策划人文素养、技能、思维训练、科技4大项36个小项的兴趣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开启出了一片让孩子兴趣和爱好翱翔的天空。

“学校只有把教师放在第一位的时候,教师才会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张晓红总这么说。为了使教师队伍和睦如家,她一次次用真挚的举动,打开了一扇扇心的世界——有教师生日,她会带着热气腾腾的煮鸡蛋送到老师办公室;教师的爱人过生日,会收到学校送去的精美蛋糕;每个教师节的早晨,她早早守在校门口,为每位教师送上一支康乃馨和一杯热气腾腾的豆浆;每个学期期末,在每名老师的《教师评鉴表》上,都有她手写的或鼓励、或提醒的“校长寄语”。

除了情系每名教师,张晓红对学生们更是点滴关怀。她会时常出现在校门口迎接学生每天入校;会为每名获奖学生精心挑选书籍,并在扉页上亲手写下寄语;会在临近春节时,为各班的“阅读之星”送上装有一元钱和亲笔书信的“红包”,倡议孩子们把一元钱的去向以书信的方式写给自己,与学生用心去交流,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

给老师一丝雨露,她送给学校一汪幸福的清泉;给孩子一个微笑,他们会还学校一个灿烂的春天。今天的新华路小学,教师们简单幸福地生活着、无怨无悔地耕耘着;孩子们无忧无虑地学习着、健康快乐地成长着。张晓红仍在用心诠释着爱的真谛,用心创造着新华路小学全新的世界。

用史事书写精彩人生

——记新郑市第一中学分校教师高华瑞

在教学上,她基本功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她一向反对那种“粉笔加黑板,教师满堂灌,学生听着烦”的教学模式;她的历史课生动幽默,启迪智慧,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和震撼力。她就是新郑一中分校教师高华瑞。

高中历史学科是一门庞杂而繁琐的人文学科。如何构建独特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努力减轻学生的负担,成为高华瑞经常思索的问题。每节课她尽可能地展现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问题情境,精心铺设台阶,把学生引导到设疑——探索——分析——发现——解决问题上来。她喜欢聊天。有时候一个事件讲开去就天南海北的,只要台下的学生再推波助澜,她的嘴巴就变成脱缰之马,“吧嗒吧嗒”地漫无边际。有学生评价说:“课的精华全在她跑题的部分里,人生智慧,尽在其中,若静心倾听,定受益匪浅。”这个评价直到现在还让她沾沾自喜。

工作之余,她笔耕不辍,经常写写诗歌、散文来陶冶性灵。她每写一篇文章,都会跟同学们共同学习交流探讨。尤其是汶川地震时,她所写的《震灾无情、人间有爱》这篇文章,在课上引起了同学们的强烈反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同学们在感受她的满怀爱心与社会责任的文字中发出的心底的呼唤。就这样,她用爱心和责任感召着学生的心灵,她的写作也在思想与文字的交流中慢慢走向成熟。

立教先立身,她想方设法让学生的脑筋动起来,她所讲的历史课就是这样在情感的激荡中拉开序幕,又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慢慢结束。这种寄情于史、寓情于教的教学方式,既达到了师生情感的交融与共鸣,又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提升。

和文化香满校园

——记实验小学校长刘万善

暑假期间,本应该在家休闲娱乐的刘万善,却总爱给自己“找点事”做。近日,记者在实验小学见到他时,他正在电脑上浏览学生教育知识,还不时在笔记本上写写记记。谦逊、宁静,是刘万善校长给记者留下的初步印象。

2001年,刘万善来到新郑市实验小学,一扎根就是十几年。十几年间,该校连年被评为市教育教学先进单位,13次获省市教育部门表彰,各项学校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他依靠什么让该校在众多学校中出类拔萃?

其实,只要在该校走一走,看一看,你就会发现其中的奥秘。一进入该校的大门,映入眼帘的“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教师简介让人耳目一新,版面一改往日严肃的大头职业照罗列,取而代之的是以备课组为单位的一个个教室小团队的合影,仔细看去,甚至还有一些有趣的滑稽照。环顾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处处都能看到充满人文关怀的警示语,给人一种别样的感觉:这里像是一个家,温馨而和谐。这正是刘万善所构建的“和文化”的体现。

入校以来,他就一直在如何让这个城区老学校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上下功夫。经过深度思考和学校老师的多方研讨,他把学校的魂定位在一个“和”字上,确立了“和中见德,和谐向善”的管理理念,规划了“以思想引领为前提,以人文关怀为动力”的工作思路,使该校逐渐形成了“和中见德,乐而求知,和乐至美”的良好校风。

与此同时,刘万善用“和”引领思想,坚持利用周一大讲堂向老师们推荐文章,和老师共勉;在开辟的“我的理念,我的班级”、“我的学生观”等栏目中,老师和孩子们一同成长;让孩子们在“礼、信、仁、俭、智、孝”六字文化熏陶中,学会了脚踏实地做事,顶天立地做人。该校老师刘倩在读完《有“累”才不会有“泪”》后,感慨地说:“我们必须把自己做大做强,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老师们会学习、会反思,促使孩子们养成好习惯、形成好品格。

除此之外,结合实验小学“和文化”的办学理念,刘万善带领老师又提出打造“和乐课堂”教学模式,以趣入手,加上老师们的探索和实践,使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更高了,学生们在课堂上谈看法、找依据,讨论交流,思维真正地动了起来。

学生心中的好大哥

——记新郑市第三中学教师贾会彬

“我是一名平凡的教师,我觉得自己还远远达不到名师的标准。”初见贾会彬老师,谦逊、随和、年轻是他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贾会彬今年33岁,2002年毕业于信阳师范学院,在新郑市第三中学从事了11年的语文教学。

问及从教这么多年的感受,贾会彬说他一直特别注重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每时每刻都用高尚的师德来要求自己。在教学中,他不放弃任何一个掉队的学生,他和后进生交朋友,在思想和学习中指导他们,使他们在成长和学习方面都获得了长足的进步。2008年汶川地震,贾会彬老师冷静地指挥学生从教学楼三楼撤到操场上;而他自己,在确认班内没有学生后,才最后一个撤离教学楼。

“贾老师,感谢您这一年中对我的指导与关心,祝您永远快乐!”“贾哥,你永远是我最好的大哥!”……在学生给贾会彬老师的备忘录里,学生们亲切地称呼他为“小贾”“贾哥”,在他们心中,贾会彬老师是有爱心的老师,是他们的朋友、他们的大哥哥。

2009年8月,获河南省第三届农村中小学青年教师技能竞赛高中语文组一等奖第一名;2009年9月,获2009年河南省高中语文优质课大赛一等奖第一名;2010年4月,获首届全国中学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在省级、国家级报刊上发表文章70多篇……

细细琢磨,贾会彬并不是像他自己说的“没有什么成就”。这些荣誉的背后,都是他对一节节常态课的精心雕琢,是教学基本功的历练,是教学经验的积累,是他不断读书、写作以提高业务理论水平,促使他精心打造自己的课堂以提高教学水平的结果。

“和外界的荣誉相比,我更看重学生的评价。”贾会彬说,“在平凡的工作中继续努力,为祖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这才是我的使命!”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