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市县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荥阳举行水上应急救援演练
荥阳城区破损路面“整容”
新密23万卷房产档案数字化
登封少林办深入基层抓服务
新郑地税提前完成全年任务
中牟实现安全监管全覆盖
“再补贴”农机助力三秋
情怀依旧朝阳沟
停不下来的领路人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情怀依旧朝阳沟
走进登封市朝阳沟村
杨兰春的雕像坐落在位于朝阳沟村的杨兰春文化园内。
朝阳沟村村民在杨兰春墓园前唱起《朝阳沟》。

本报记者 赵新蛟 李晓光 文 唐 强 图

品味传统村落

离朝阳沟村近了,“朝阳沟好地方名不虚传……”那熟悉的旋律便不由自主地在我们脑海里回响。

朝阳沟是登封市大冶镇的一个村,《朝阳沟》是现代豫剧的经典。村民冯书太说:“没有杨兰春,就没有豫剧《朝阳沟》,没有杨兰春,就没有我们朝阳沟的村名。”而此时,杨兰春先生已经离开四年了。

在朝阳沟森林公园的陈家窑林区、朝阳沟村的西北部,依山就势坐落着杨兰春文化园。园区坐北向南,有三层,园内最高处是杨兰春墓,墓后面的巨型石屏上刻着“中国戏曲现代戏奠基人”10个大字。拾级而下的第二层,修有甬道,种有花草,有石桌石凳供人栖息;最下面的白色玻璃钢制作的杨兰春雕像,取材于先生晚年的一幅工作照,专注慈祥,一派大家风范。我们把一只花篮置于像前,表达心中由来已久的敬意。

朝阳沟村原名曹村,1945年,豫西抗日先遣支队组织曹村伏击战,杨兰春所在的连队有5个战友长眠于此。在雕像东侧明代的陈家窑遗址前,1957年,来体验生活的杨兰春曾笑着和同事说:“我百年后就埋在这里。”2009年6月2日,89岁高龄的杨兰春先生逝世。曾在宣化镇政府工作过的冯书太领衔建设杨兰春文化园,当年11月19日,杨老的部分骨灰安放在这里。按照遗嘱,先生的另一半骨灰安葬在故乡河北省武安县朝阳沟村。

在园东侧的“戏剧家杨兰春之碑”上,著名学者李铁城撰文:“综观中外戏剧史,一戏之出,城乡传唱家喻户晓数十年久演不衰,两省之村争以戏名为名,一人逝争迎遗骸归葬,可谓举世无双。此戏乃《朝阳沟》,此人乃《朝阳沟》编导杨君兰春也。”

1958年3月初,杨兰春从省文化局副局长冯纪汉那里接到任务:七天编排一出戏。他根据在曹村体验生活的经历和时下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形势,昼夜不辍,边写边排练。3月20日,参加全省文化局长会议的领导到郑州北下街的河南剧院看这出“跃进戏”。戏要开演了,杨兰春说:“同志们,稍等一会儿,还有四句合唱的词没想好。”观众们哄的一声都笑了。过了一会儿,冯局长问:“开幕吧?”杨兰春说:“再等一等,戏还没有名字哩。”冯局长只得又到幕前说:“再等一等,戏还没有名字哩。”台下又是一阵笑声。杨兰春想起曹村有座嵩山七十二寺之一的朝阳寺,那一带的地理环境都是丘陵和山沟,突然有了灵感:剧名就叫“朝阳沟”吧。

此后,编导和主要演员多次到朝阳沟采风,与村民建立了亲戚般的联系,《朝阳沟》也在不断修改中更加完善。

1958年夏,《朝阳沟》进京参加了全国现代戏题材汇演,《人民日报》及首都各大报纸都刊载了评论文章。1963年冬天,《朝阳沟》拍成电影戏曲艺术片。1964年元旦,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朝阳沟》,并与剧组人员合影。

《朝阳沟》从此红遍大江南北,50多年来常演不衰。一部“大跃进”时期的急就章,因为作者扎实的生活积累、丰富的艺术表现和对农民对乡村对土地的诚挚深情,拥有了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生命力。老艺术家许欣称杨兰春为“朝阳沟之父”,他说,杨兰春改变了现代戏与传统戏竞技中处于下风的地位,是公认的中国戏剧现代戏奠基人之一。

2012年6月2日,杨兰春逝世三周年纪念日,《朝阳沟》的第一代演员、豫剧表演艺术家高洁、柳兰芳、杨华瑞、韩登庆等来到杨兰春文化园,看望祭拜他们敬爱的“杨老师”、“老杨哥”、“杨导演”。当日,朝阳沟村豫剧团正式成立,朝阳沟人和老艺术家同唱《朝阳沟》,成为一段佳话。

1976年初,曹村的干部群众联名上报公社,改村名为朝阳沟大队,大冶公社新修的水库也同时被命名为朝阳沟水库。2004年,杨老的故乡河北省武安县列江村正式改名为朝阳沟村,一北一南两个朝阳沟村都是他生命中难以割舍的组成部分,在他的调解下,两村摒弃曾有过的误会,达成共同发展的意向。

大冶镇正在进行朝阳沟森林公园的提升改造。一个月前,朝阳沟村通往杨兰春文化园的道路两侧装上了太阳能路灯,灯杆上还有醒目的脸谱标识。每到夜晚,杨兰春文化园灯火通明,这里已成为群众休闲的好去处。大冶镇纪委书记于汝涛介绍,镇里将借助《朝阳沟》的品牌优势,高标准规划,建设和少林寺、中岳庙、观星台连成一线的旅游观光胜地。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