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一念,半生》
夏日闲题(二则)
边走边唱
摇曳的蒲扇
卖书还是卖名
蟠虺纹铜豆
lh38107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卖书还是卖名

陈鲁民

可能是罗琳女士名气太大,出名太久,便对自己的名气与实力有些疑惑,很想知道人家争先恐后地买她的《哈利波特》,究竟是冲着她的赫赫大名呢,还是确实对她的作品感兴趣,就化名写了一本《杜鹃在呼唤》。结果惨到不可思议,数日过去,共卖掉1500本,和她过去一本书经常卖掉上千万本相比,无异于天壤之别。

近来,著名作家余华写了一本《第七天》,各地新华书店还不知道具体内容,就一下子征订出了60万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许多人买书就是买的作家的名气,有的买来也未必看,往书架上一摆就忘掉了,任其落满灰尘。

由于工作关系,我看过一些年轻作家的书稿,他们要我帮忙推荐出版。以我的阅读眼光来看,其内容和质量一点也不比那些著名作家逊色,可是却没有什么出版社肯出版,因为这些年轻作家没什么名气,读者不熟悉也不认同他们,市场销路没保证,肯定会影响出版社利润,毕竟人家也要吃饭发奖金。

我在北京图书大厦看过几次名人签名售书,有过气明星,有当红主持,有电视学者,每每挤得水泄不通,排出上百米的长队,有人还一买就是好几本。可这些书的内容,不客气地说,热闹有余,底蕴不足,花絮不少,思想贫乏,是典型的哗众取宠之作,有的甚至连文化快餐都算不上。可没办法,因为人家有名,名气也是“硬通货”,就是凭名气,也能卖出上百万册。须知,许多纯文学作品能卖出几千册就不错了,还有不少摆在柜台上无人问津,打折也没人要,最后只好送进造纸厂的纸浆池去再循环。

你还真不能批评读者们“势利”或“嫌贫爱富”,人家的选择是有道理的,毕竟,除了个别善于作秀造势而浪得虚名的“明星作家”,一般来说,作家名气都与作品质量成正比,骄人名气是以过硬作品质量为后盾的。因为,在真正的作家圈子里,名气这玩意儿也来之不易,要靠真本事,好作品,还得积以时日才能出名,天时地利人和少一条也不行。譬如莫言,孜孜不倦写了三十多年,辛辛苦苦发表了好几百万字,才有了今天誉满天下的名气,没出名前,他也有过被退稿,受冷落,被小瞧,书卖不掉的经历。所以,大多数情况下,读者凭作家名气去买书也是无可非议的,因为,编辑、媒体、评论家每天每时都在以极其苛刻的眼光筛选淘汰作家队伍,最后剩下的肯定都是有真才实学的精英作家。

可以肯定的是,不论媒体怎么呼吁、引导,读者还是会一如既往地把银子投向那些大名鼎鼎作家的作品,而绝少关注那些籍籍无名的作家,这也是马太效应在作家圈里的表现。要挑战这种效应,一是要拿出足够分量和影响的好作品;二是要有为文学做苦工的思想准备,殚精竭虑,苦心孤诣;再就是要善于推销自己,抓住机会脱颖而出。这样,当你足够强大,足够优秀,谁也挡不住你闯入名作家的行列,那时,天下无人不识君,你也会迎来洛阳纸贵的一天。

虽说,清人龚自珍曾自嘲“著述都为稻粱谋”,但对大多数人来说,搞文学首先还是因为出于爱好,名利不过是文坛耕耘的副产品。作家如果功利之心太强,一开始下笔就瞄准的是黄金屋、千钟粟、颜如玉,那文学之路肯定走不远,也很难写出传世作品来。反之,倘若对文学是发自真心的喜爱,那么即便是写一辈子都默默无闻,无名无利,没得过什么大奖,粉丝寥寥无几,书卖不掉几本,从未进入畅销榜行列,那也会甘之如饴,乐此不疲,青春无悔。因为对他们来说,能干自己热爱的事情就是最大幸福。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