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新郑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作风建设是焦点
工作靠百姓 工作为百姓
上级关注
农业产业化拓宽农民致富路
tm3857
czhb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农业产业化拓宽农民致富路
科学种植促农民增收致富

本报记者 刘冬

初秋的新郑,沃野千里,生机盎然。

在这片最早孕育华夏文明的土地上,传统农耕方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如今放眼望去,连片的日光温室、全流程监管的自动化耕作、精准反映市场动态的交易平台、连接全国的信息网络……这些全新的设施在新郑越来越多地得到应用,新郑的农田变得越来越像“自动化生产线”。

通过用工业化思路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及增长方式,新郑培育和重塑了一大批走向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的经营主体,以产业化拓展提质增效的广阔空间。

集约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

今年,新郑市提出着力打造郑州都市区的“菜篮子”、“米袋子”和“花篮子”。仅仅依靠农民显然是不够用的,引入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和合作社这样的新型经营主体,才能使之加速转型。

“增收的关键,是在统一经营管理和服务上下功夫,实现了育秧、机插、新品种新技术、机械化作业和销售上的五统一。”新郑市农委相关负责人给记者算了一笔“大账”:养猪农户通过合作社进行养殖,靠统一采购,节约成本12万元;靠统一技术服务,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由过去的20%、10%减少到5%、1%,节支70多万元;靠统一销售,每公斤生猪比市场价高出0.1元~0.2元,户均增收1.4万元。

伴随农村劳动力加速转移,新郑市积极培育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使之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新主角。数据显示,今年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42家,全市注册登记的合作社达到 280家,社员达到1.9万户,带动农户3.7万户,生产基地达3.6万亩,年购销总额15.8亿多元。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丰富和完善了统分结合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效打破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制约。”新郑市农委负责人认为,他们通过将先进技术、设备和现代经营理念引入农业,应用良种良法、采用农机农艺结合、科学配方施肥、实施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等,提高了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促进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新型经营主体快速发展壮大,加速了土地流转,解决了“谁来种地”的问题。今年新郑市新增土地流转6200多亩,全市农村土地流转达7.8万多亩。

去年年底,新郑市城关乡建立了农业气象科技示范园。记者看到,示范园内布设了自动土壤水分站、自动气象站等监测设备,安装了LED显示屏、手机大喇叭等服务信息传输设备,按照“六有”标准建成了村级信息服务站。

通过对农作物生长发育情况、大田墒情和光合有效辐射等农业气象要素进行实时监测,该示范园研究分析作物发育、粮食产量与气象的关系,为粮食高产创建提供了更有针对性的保障服务。

“从过去依靠物化投入求增产,到现在向科技要增收,不但空间更大,而且效益也迅速提高。”新郑市农委相关负责人说。

位于新郑市龙王乡的河南建华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供港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每天要运送到香港、澳门30吨左右的新鲜蔬菜。该基地负责人刘耿志介绍,他们公司有一整套相当于工厂流水线作业的生产模式,播种员、施肥员、质监员、采摘员、装运员等,有明确的分工和考核办法,定岗定责,各司其职。“我们这里就是一个生产蔬菜的大车间。”刘耿志说,该基地的蔬菜从不“空档”,每天都有新菜品、新鲜菜。

未来,新郑要构筑“一心两带、五区多园、一基地”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将建设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都市人休闲乐园和生态氧吧,成为都市人节假日旅游观光、采摘体验、休闲度假、健康养生的好去处。而各类现代农业示范区,则是科技集成应用的示范点。

(下转T2版)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