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文娱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秋高气爽享电影盛宴
诗性写作 远离消遣
绿城人开启“文化之旅”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覆盖
绿城人开启“文化之旅”
郑州市图书馆宽敞舒适的阅览厅

本报记者 左丽慧 文 宋 晔 图

“在这里看书,真是一种非常美好的体验!”随着郑州市图书馆新馆的试运行,“去新图书馆”成为郑州市民文化享受的乐趣之一。而两年来,我市共投入20多亿元用于新建、改建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市、县(市)区、乡镇(街道)、社区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的全覆盖,使郑州的城乡居民都能就近在功能齐全的文化设施里开启多彩的“文化之旅”。

投入机制长效化

记者从市创建办获悉,着眼适应群众文化需求和城乡快速发展实际,我市每年设立公共文化发展专项资金3000万元,主要用于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维护、设备购置、图书更新、免费开放补贴和组织公共文化活动等。各县(市)区也都设立了500万元至1500万元不等的公共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将乡镇(街道)文化站、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农村文化大院设施维护和活动开展等经费都列入财政预算,确保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网络正常运转。

“经过建设,郑州市群艺馆、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都是国家一级馆。郑州市青少年宫被评为‘全国先进青少年宫’。”市文广新局副局长李德专介绍,尤其是投资6.1亿元的市图书馆新馆,总建筑面积7.2万平方米,总藏书量240万册(件),在建筑规模、节能减排、智能化新技术应用等方面都有所突破和创新。

设施网络惠民生

文化基础设施是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基地,而我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立足服务民生,把文化为民、文化惠民作为着眼点和落脚点,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在郑州,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乡镇文化站、电子阅览室等公共文化设施都是全部免费向群众开放的。”李德专介绍说,在活动开展方面,也会根据不同的目标和人群“量身打造”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如“群星讲堂”坚持文艺普及与特色培训相结合,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群体对文艺需求的多样性,特邀国内、省市专家授课,面向群众文化的骨干队伍和文艺爱好者进行讲座;“公益大展厅”重在展示厚重中原文化;“公益大讲堂”注重提升群众文化艺术修养等。

总之,就是根据群众文化需求多元化特征,通过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力求满足人民群众的求知、求益、求趣、求解、求乐、求美心理,带给群众美好的艺术享受。

特殊人群受益多

如果上了年纪,出门不易,怎么参加文化活动?聋哑儿童怎么享受到文化发展成果?记者了解到,我市通过未成年人电子阅览室、盲文图书室等,对未成年人、老年人、农民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开设专属服务设施和渠道,确保特殊人群的基本文化权益。

市群艺馆连续多年开办暑期少儿艺术公益培训班、市少儿文化艺术节等活动,积极为未成年人搭建“梦想舞台”。馆长李桂玲介绍说,他们还经常组织文化志愿者走进敬老院,为孤寡老人送去文艺演出,提供“上门服务”,同时,通过为聋哑孩子编排舞蹈等方式,为智障群体提供“定点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还将农民工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主对象,为农民工开展“零门槛服务”,全市社区公益性文化活动阵地全部就近向外来务工人员免费开放;为农民工子女和低收入家庭子女免费赠送购书卡;全市群艺馆、文化馆还设立了面向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的艺术辅导培训室,并利用寒暑假举办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美术、音乐、舞蹈系列培训班,以实际行动来关爱打工子女和低收入家庭子女,普及、提高农民工的艺术修养和欣赏水平。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