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体育新闻 上一版3
河南水军全力冲金
节俭办全运 共享健身乐
媒体村里的“衣食住行”
绿城掀起
行走热
“头号明星”孙杨抵达全运村
射击首日:豫军收获平淡
ps3911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媒体村里的“衣食住行”

随笔

溪水清流、鸟语花香、绿荫遮路、静谧宜人……来到全运媒体村已经3天,记者发现,这里无处不体现着家一样的温馨。南腔北调,或许是形容全运村最好的词语,来自全国各地的运动员和媒体记者相聚辽宁,在接下来的半个月里,沈阳浑南新区内的全运村就是他们的家。全运媒体村、新闻中心、赛场,三点一线的生活是每个记者的必修课,长枪短炮间的竞争似乎更胜于场内运动员的竞技。

初到全运媒体村,一切都充满了新鲜感。吃饭每餐刷饭卡,4人合住平添了和室友相处的快乐,各式各样的纪念品也让人眼花缭乱。经过几天的“熟悉”之后,记者的陌生感已经很快消失,因为这里和普通的小区没有太大区别。媒体村共10栋楼,每栋楼3个单元,每单元17层共34个套间。打开房门,两室一厅的屋子宽敞明亮,4个记者将临时搭伙成一个小家。房间内以米色为主调,搭配白色的棚顶和门框,给人温暖之感。

屋内的生活用品也算齐全,一台电视、一间浴室,网络也在屋内实现了全覆盖,且速度还算不错,满足记者们日常的采访、传稿工作不成问题。组委会还发放给每位记者浴包、浴巾和毛巾等必备的洗漱用品。在每个房间的桌子上,4桶方便面也可以解决各位的燃眉之急。

民以食为天,忙碌在全运会报道第一线的记者们也不例外。而本届全运会媒体村的食堂可谓是人性化十足。甭管你是广东人、东北人,还是喜欢吃辣的川湘人,在媒体餐厅,都可以找到自己的最爱。红烧狮子头、水晶炒虾仁、香辣虾、锅包肉、无锡排骨……各式菜品在食堂里都可以见到。在饮品区,碳酸饮料、果汁、矿泉水应有尽有,水果、啤酒和辽宁本地的冰淇淋也是免费供应,每次吃完饭之后,每人一根美味东北老冰棍满意而归。开幕式当天晚上,媒体村领导用特色“烧烤”宴请来自全国的媒体记者,在篮球场旁边,媒体同行的烧烤桌一字排开甚为壮观,卡拉OK,特色烧烤配上当地凉爽啤酒,自娱自乐的晚会更让媒体记者们拉近了距离。

“吃住”备齐,出行也是快捷方便,每天媒体村到新闻中心以及各个赛场的班车络绎不绝,尤其是比赛较多时,更是加点加密满足记者们的需求。由于距离市区较远,组委会为了方便“村民”出行,还特别安排了多名优秀出租车司机全天在外等候,并安排专人登记路线及记录反馈。另外,全运村及奥体中心的安保也十分严格,安保工作动用了目前最先进的安保科技——高空遥控飞行器,将一切尽收眼底。

来自到媒体村,后勤安排“舒服”之外,最让记者感受到就是志愿者每天不厌其烦的笑脸。走进全运会媒体村,扑面而来的是清新和热情。志愿者无微不至的接待,工作人员的嘘寒问暖,让前来的记者倍感温馨。另外,在媒体村内还设有篮球场、田径场等运动场地,记者们在闲暇之余可以一展身手。最大的感受就是几乎见不到一辆机动车。据工作人员介绍,“绿色交通”是本届全运会运动员村的最大特点。

在媒体村入口处,记者看到两只憨态可掬的全运会吉祥物斑海豹宁宁,还看到笑容灿烂的志愿者迎接着每一位客人。“您好,我来帮您取行李,这边请!”志愿者用标准的手势和热情的服务,引导各地记者登记入住。媒体村入口还配置了多辆电瓶车,每台电瓶车能坐10人,循环发车,每天沿着固定的路线走,招手即停,免费接送。在商业服务区,包括超市、银行、复印彩扩、服装洗涤、邮政等项目在内的服务内容有12项,服务人员热情主动。全运会志愿者的参与程度让辽宁人有理由相信自己的文明素养,并通过全运会得以不断提升。全运会期间,全省共发动、组织300万名志愿者,其中既有年过八旬的老人,也有20出头的年轻人,他们将在赛场内外、公交站点、交通路口、社区学校等每一个角落,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服务。一个个“守望厅”、一枚枚红袖标、一件件橘黄色衣服,都散发着文明的色彩,传播着善意的信息和爱的能量。

这就是全运媒体村的“衣食住行”,“集中营”式的别样生活,从开始就让人难忘,甚至还有点乐在其中。

本报沈阳专电 记者 王微晶 刘超峰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