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二手房水电不通
卖方被判令赔偿
博时基金经理
马乐被批捕
我市启动乡村旅游食品安全专项整治
中牟县大蒜销售已逾八成
我市强措保道路安全
易地扶贫搬迁纳入都市区大局
蛋价一周涨一成
加南航微信
享互动服务
网购月饼渐成时尚
经开区迎第三次
全国经济普查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易地扶贫搬迁纳入都市区大局
高效利用资源 路子越走越宽

本报记者 朱华 许大桥

探访郑州扶贫开发系列报道

之 二

郑州的贫困村、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山区,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极差。世代居住在大山深处的他们渴望走出大山,渴望摆脱贫困。

据调查,住在山上的群众,除了一些上了年纪的人不愿搬迁外,80%以上群众都想走出大山。

走出大山深处 圆城市生活梦

始于2002年的易地扶贫搬迁探索实践,让郑州走在了全国扶贫探索的前沿。据统计,2002~2010年,全市累计投入各级各类资金5.94亿元,完成贫困户搬迁0.73万户2.88万人。尤其是2011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精神,将易地扶贫搬迁融入郑州都市区建设大局,与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紧密结合,通过持续加大资金投入,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不仅如此,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选址还要按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总体规划,引导搬迁群众向城区、镇区、新型农村社区和产业聚集区生活区集中,并加大对搬迁群众的补贴力度,每户补助4.5万元。

易地扶贫搬迁实现了贫困群众过上城里人生活的梦想。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在贫困群众心目中,最简单、最直接的愿望就是过上与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有活干、有钱挣、生活条件好、居住环境美、看病很方便、就近可入学、养老不用愁。

在上街区五云中心社区, 60栋6层安置楼黄墙红顶、清新雅致;社区内道路整洁宽敞,文化广场、健身器材、地下车库、治安室、监控摄像头、路灯等附属设施一应俱全;出门有公交、看病有医院、上学有学校、就业有渠道、每人每月还有242元的土地流转收益、享受城乡一体的低保政策,真正实现了居住环境、公共服务、就业结构、消费结构的城市化。坐落在荥阳市崔庙镇东南方向的郑庄古城社区高楼耸立,与四周的青山绿岭相映生辉,俨然一座小城市。

易地扶贫搬迁实现了资源的集约节约高效利用。上街区通过将五云山区群众搬下山,节省出村庄建设土地3474亩;通过对4000余亩荒山荒地进行封山育林、荒山绿化,五云山的植被覆盖率由原来的63.1%增长到了目前的86.3%,生态环境大为好转。而荥阳市郑庄古城社区通过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节约土地1170亩,带动土地流转1600余亩。

易地扶贫搬迁的路子越走越宽。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与各县(市)区实际相适应的易地扶贫搬迁新路子,不断创新易地扶贫搬迁模式:合村并城,合村并镇,合村并点,市场化运作,小村并大村有土安置,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相结合等,不一而足,效果明显:比如上街区五云中心社区,该社区通过引进企业进行市场化运作,不仅将老百姓搬下了山,而且通过对山区进行综合开发,打造山地生态观光园,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彻底解决了“年年扶贫年年贫”的老大难问题。

“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快致富。”这是对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总体要求。所以,突出产业支撑,就需要着力解决能发展、可致富问题。在登封市唐庄乡中心社区附近,一块大的招牌煞是惹眼:“发展现代农业,提升产业水平,实现就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据该乡负责人介绍,为促进大山搬出来的农民就业,唐庄乡依靠土地流转在扶贫搬迁社区进行了精心的产业布局,比如农民创业园、产业集聚区、工业小区等,让搬迁的农民真正实现家门口就业。

据上街区有关部门调查,居住在五云山上的5个贫困村搬迁到五云中心社区后,就业人口增加了3倍;2011年底农民收入达到8603元,是2005年搬迁前的8.8倍;不仅收入大幅度增长,而且收入结构也发生了积极变化——2005年耕种收入占到近60%,如今工资性收入占到近60%。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