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市县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一个家族兴衰的见证
中华古枣树遗址公园开建
“万邦”项目二期本月中旬投用
新郑前7个月引资项目60个
超化吹歌亮相俄罗斯
中行“牵手”中牟
农民足不出村学技能
荥阳市人社局
创新网格管理模式
公路养护工创两项发明
从农民到装修老板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一个家族兴衰的见证
——走进登封市刘村
村支书刘幸然抱着的木盒子里,整齐摆放着8卷绢制手书。
碉楼是古街的起点。
明末清初的古建筑上,依然保持着精美的纹理雕花。

本报记者 李晓光 实习生 周琼亚 文/图

品味传统村落

刘村,位于登封市颍阳东南。村中有古街,古街多故事。

尚未进村,同行的镇文化员王昭渠便给我们道出一段村名的由来:刘村原名周家庄,明末,刘寨村刘姓十世祖刘铨,因家贫到周家庄大户家打长工,因其聪明能干,深得主人喜爱,遂赠其土地数亩,并为其娶妻郭氏。夫妻二人,勤俭持家,家道日渐昌盛,而周家却因种种原因日趋没落,至清初,周家已丁绝人亡,便将家产悉数卖给刘氏家族,周姓已不复存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周家庄更名为刘村。

“俺村列入河南首批传统村落名单了,最近有好几拨人过来瞅俺这老地方。”村支书刘幸然很健谈,见到记者,便兴冲冲从屋子里抱出来个一尺见长的木盒子。

盒子已显破旧,看起来颇有年头。里面整齐摆放着8卷绢制手书,上书:恭颂,钦赐登仕郎寿官丕显刘公懿行序……刘幸然说:“这是祖上十五世刘钦谟过八十大寿时,他的学生送给他的祝寿贺词,共8页,人称八扇屏。”清同治年间,刘钦谟桃李满天下,其中不乏举人、秀才,更是有不少学生当朝为官。

古街,就在村中央。狭长的街道两旁,建于明末清初的古建筑矗立两旁,错落有致。虽然距今已有300余年历史,但保持依然较为完好。

一座用石块、青砖垒砌的高大护院碉楼是古街的起点,这座楼南北9米,东西4米左右,是当年动荡年代,村民为抵御流寇所建。楼内三层,如遇外侵,便可居高而下进行自卫。

紧邻碉楼是一栋宅院,门内照壁上一个大大的“福”字砖雕虽历经数百年,字迹模糊,但仍掩盖不了当时匠人精巧的手艺。门上精致的木雕,柱础上精美的纹理雕花,石碑上一笔一画的刻字,足可想象当年家族的显赫和繁荣。

78岁的刘铁柱就是出生在这古宅里,言语里透着骄傲:“这房子分为临街屋、过屋、上屋。传说这里的掌柜当时请了几个手艺特别好的匠人给他盖房子,每天都准备三顿上好的菜肴招待,这些匠人一天只铺九排瓦,掌柜看在眼里问匠人这进度是不是太慢了,匠人说要是想快的话,我半天都能完成,这叫慢工出细活。后来瓦片铺完后,匠人用几千斤重的碾石从瓦片碾过,瓦片依旧平滑完整,掌柜看后心想,我每天精心准备的饭菜值了。你们再看看这房屋四周的梁柱,总共6根柱子,一般房子只有4根,结实的很,墙塌屋不倒。”

村子东西有四道寨门,平时宅院里能走动的只有这两条街和一条打更拐(打更人走的道路),管理很严格,刘钦谟过寿时必须是有官衔的人才能经过寨门出入刘家宅院。可惜这四道寨门未能抵过百年风雨摧残,现已不复存在。

街巷西南隅一泓占地达十几亩的池塘绿水,碧波荡漾,映衬着老宅院。岸边杨柳倒垂,绿草如茵,塘外狂河如带,潺潺西流。古街当中一口数百年的老井,至今仍是村民的主要水源。

“2007年10月25日,咱们刘村古街经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评审,被评为河南古代暨近代民居民间建筑保护项目。这对于咱村来说是个大事儿,知道后,老百姓都很注意去保护,隔几天就来看看房子,谁叫这是整个刘村的荣耀。”刘幸然说。

刘村人在讲述着他们的历史,更用实际行动保护着历史。尽管岁月变迁,尽管时代更替,但古街依旧,刘村依旧。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