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新郑·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情系帮扶 扎根群众
营造健康文明网络环境
公证进入寻常百姓家
提高商标意识
打造特色品牌
“安全礼包”送校园
新郑开展文明单位
“五个一”督查评比
“廉政亲情寄语”
打造家庭助廉防线
myb392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住进群众心里帮在群众难处
情系帮扶 扎根群众
——记郑州市市直机关事务管理局驻新郑市八千乡小李庄村群众工作队

本报记者 沈磊 赵地 特约记者 赵生辉

结对子、调纠纷、跑项目、引资金……在郑州市市直机关事务管理局驻新郑市八千乡小李庄工作队的民情日记上,记满了这些和群众相关的大事小情。

工作队副队长邵飞宇说:“这次驻村,实实在在当了回农村人,作了回农民‘难’。”这种肯作难、不畏难的精神背后,是小李庄村旧貌换新颜,路通、水畅、电足的新局面。

住进群众心里

“工作队不仅要驻下来,更要住进群众的心里!”工作队队长王新涛说,“只有和群众生活在一起,了解群众的冷暖,才能和群众建立起真感情。”为此,工作队吃住生活在村,工作调研在村,走访慰问在村,串农家,话农事,干农活,结农友。

从都市到乡村、从席梦思到硬板床,工作队成员黄忠保开玩笑说:“和群众的感情就是在硬板床上睡出来的!”村民李某家庭不和,父子矛盾,工作队了解情况后,与村干部一起几次三番入户调解,劝说化解矛盾。村民郭某,说话办事生硬,与左邻右舍关系紧张,工作队几次登门了解情况,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消除误解,缓和了邻里关系。前不久,因一段地埋电缆丢失影响50余户村民抗旱浇地,工作队在了解情况后,全体队员主动集资1800元,购买了140米长的地埋电缆,并与村干部、联户代表一道冒着高温酷暑开挖沟渠深埋电缆,保证了村民用电便利安全。

帮在群众难处

走在新修的水泥路上,村民苏治发发自内心地高兴。他告诉记者,以前村里大路虽然硬化了路面,但是距离村民家的最后10米仍然是土路,每到雨雪天气,道路泥泞不能走路。“回家两脚泥”成了当时写照,村民迫切希望修通最后一段“回家的路”。了解到群众的愿望后,工作队立即行动起来,协助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筹措资金45万元,如今说起修路的大事记,工作队队员赵志宇兴奋之情还溢于言表:“那一段时间真累,但看到老乡们不用再走泥泞道路,心里美滋滋的。”

去年4月份,郑州市市直机关事务管理局领导来村里调研,得知村里机井因老化而抗旱浇麦用水紧张的情况后,当场决定从局办公经费中挤出4.2万元,帮助村里淘井洗井,完善机井配套设施……一桩桩、一件件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的实事,都办到了群众的心坎儿上。该局还组织67名局领导及中层干部,与村67户贫困户一对一结对帮扶,定期走访慰问,带去党和政府的关心关怀,村民们交口称赞。

带领群众致富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增强致富本领,留下一支永不撤离的工作队,才是驻村的根本目的。”工作队队长王新涛说。

长期以来,小李庄村缺少发展经济的支柱产业,工作队驻村以来,思考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怎样帮助该村群众增收致富、改善生活。经过广泛的走访调研,工作队决定利用该村土壤特点发展高效农业,结合村情组织村干部赴外地调研考察。村民敬宏伟是附近有名的种粮大户,工作队同志便多次上门促膝交谈,拜师结友,请教以种粮促致富的难点及突破点,经过工作队的努力,初步确定了以种植番薯及番薯作物深加工为突破口,实现该村产业结构调整。

短短一年多时间,小李庄村实现了“华丽转身”。村党支部书记苏爱民的话代表了全村老百姓的心声:“我们打心眼儿里感激工作队,一年多来他们为村里做的每一件事大家都会铭记。”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