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新郑·聚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新郑: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蝶变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新郑: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蝶变
辛店镇阳光花园新型社区
新港产业集聚区的河南桑乐数字化太阳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集商务、休闲、宜居为一体的新郑新区
孟庄镇第二中心社区服务中心
郑新快速通道已成为新郑又一条交通“大动脉”

核心提示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化已成为中国社会转型的必然趋势,传统的生产、生活、组织等方式随之发生改变,必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大的变革。新型城镇化,不仅意味着让农民住进楼房,更重要的是城乡差别的逐步消失,真正实现城乡一体融合发展。近年来,我省结合国情、省情,积极探索走好“两不牺牲、三化协调、四化同步”科学发展的路子,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郑州市提出了新型城镇化引领、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和以网格为载体依靠群众推进工作落实长效机制建设“三大主体”工作,从新型社区建设、产业支撑、长效保障方面解决新型城镇化低成本、高效率、可持续问题。

作为新郑,紧紧围绕“让群众搬得进、不欠账、能就业、有保障”的目标,着力构建“两城、两市镇和52个新型社区”的新型城乡体系。在全市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始终坚持“一个主体、三项权益”,切实算好“六本账”,大力实施院改楼、村改居、集改股,村庄变社区、农民变市民、房产变资产,健全基层组织、网格管理、平安架构、公共服务、社保体系的“三改、三变、五健全”,实现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服务方式、管理方式、组织方式“五个转变”,逐步走出了一条“产业为基、就业为先、民生为本、产区互动”的新型社区建设发展之路,加快建设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和谐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示范区。

本报记者 陈扬 边艳 高凯

刘佳美 李伟彬

刘栓阳 沈磊 文/图

主要做法

◆ 抓好“六个切入点”。紧紧抓好“六个切入点”,即交通道路、生态廊道、四类社区、组团起步区、中心城区功能提升和产业集聚区建设,这既是新型城镇化必须首先突破的关键环节,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要载体和抓手。

◆ 切实算好“六本账”。社区建设为群众,新郑切实算好土地指标、农民利益、资金运作、就业岗位、粮食生态、社会保障“六本账”,打造 “一个社区一个企业、一个家庭两人就业”的新型社区建设模式,真正做到保障群众利益,让老百姓成为新型社区建设的最大受益者。

◆ 产业支撑强保障。坚持“产区互动增后劲、集体经济保长远、土地流转增活力”的做法,实现社区建设与产业发展相辅相成、共建共荣、合作共赢,切实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和服务管理,增加群众实实在在的收入。

◆ “六位一体”搭平台。在统筹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基础上,致力于教育、就业、医疗、养老、智慧家园建设、服务组织建设等六个方面建设,全面推进公共服务向社区延伸。

◆ 长效机制促和谐。 依托网格化管理,切实做到“细分网格强责任、职能下沉重实干、解决问题求实效”,实现网格布局均衡、边界清晰、全域覆盖,网格管理更加高效,问题解决更加快捷。

◆ “四联一创”夯基础。按照多村联体、组织联建、服务联动、动力联供,创建生态宜居和谐文明美好家园“四联一创”的标准,切实做到“建好队伍强力量、党员干部做表率、依靠群众凝合力”,强化了基层组织建设,凝聚了民心民力,加快了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

取得成效

◆ 生产方式向集约型转变。坚持“钱袋子”和“面袋子”一起抓,既守好耕地红线,又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全面落实惠农政策,就地转化为新型农业产业工人,实现就近就业、就地城镇化。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经济生产率低下、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的发展格局。

◆ 生活方式向多样化转变。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是农民市民化、农村城市化过程中最深刻和最具有实质性意义的变化。随着新郑人“洗脚上楼、穿鞋进厂”的人越来越多,彻底告别了社区群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

◆ 服务方式向普惠化转变。随着公共服务体系向新型社区的推进延伸,更多群众享有普惠化、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促进了城乡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同质化、一体化、无差别。新社区的居民更是拥有了“双重身份、双重保障”。

◆ 管理方式向制度化转变。以网格为载体坚持依靠群众推进工作落实长效机制的构建,不仅使网格化管理实现城乡全覆盖、无缝隙衔接,更使广大农村管理方式逐步向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转变。

◆ 组织方式向服务型转变。在社区广泛成立社区居委会、居民监督委员会、业主委员会、工会、妇联、共青团、合作组织、股份制公司等多种形式的基层组织,为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提供多层面、全方位的服务,进一步加强了基层组织的服务能力。

经验启示

遵循发展规律,走产区互动、产城融合之路

城市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只有大力发展产业,才能提供就业岗位,加快劳动力转移,创造更多需求,使资源得以升值和盘活;只有不失时机地加快城镇化进程,才能增强集聚功能、服务功能和带动能力,为产业发展提供土地和人力资源等要素保障。通过产业培育、城市建设和人的发展三方面的有机融合,形成产业集聚、就业增加、人口转移、产区互动、产城融合的良性发展格局。

尊重群众意愿,走民生为本、富民惠民之路

推进城镇化必须把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作为根本目的。只有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顺应农民的美好期待,注重就业、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均衡发展,切切实实地增加就业、改善环境、优化服务、提供保障,推动人口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促进城镇和谐发展,走以人为本、富民惠民之路,新型社区才有澎湃动力、强大合力、持久魅力。

把握战略策略,走政府主导、企业运作之路

坚持政府主导,突出规划和政策的引导与调控作用,能够有效维护公共利益,主持公平正义,不仅降低新型城镇化成本和代价,保障农民利益的最大化、最优化,而且实现了政府收益最大化;坚持企业运作,能够突出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弥补政府在资金技术方面的不足,盘活国有、集体资产。两者的相互合作、互促共进,将实现政府、企业、群众等多方共赢的新局面。

创新体制机制,走统筹城乡、持续发展之路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着力优化城市体系、形态和布局,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增强城市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吸纳能力,增强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建立完善以城带乡、以工促农长效机制,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实现一体化、同步化、均等化。加快转变城乡粗放式发展模式,强化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提高智能化水平,增强文化魅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功能全面提升和可持续发展。

打牢基层基础,走党建引领、依靠群众之路

探索基层党建工作新思路新方法新模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科学推进城镇化过程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构建以网格化管理为载体的坚持依靠群众推进工作落实长效机制,从根本上维护群众权益,确保群众在新型城镇化推进中有保障、得实惠,真正让人民群众成为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拥护者、参与者、推动者、受益者。

民生故事

搬进新家开启新生活

23岁的常石磊是新郑市薛店镇常刘村的普通村民,2011年8月以前,他像自己祖祖辈辈一样,和父亲母亲、哥哥嫂子住在村里宅基地的房子内,过着蹲旱厕、烧水洗澡的生活。一天天长大,石磊的父母开始为儿子的婚房发起愁来。

没过多久,幸运的常石磊就不再发愁房子的问题了。按照新郑市新型城镇化规划,常石磊所在的常刘村,属于该市薛店镇第一社区南组团(常刘社区)项目,按计划该村里将有460多户村民先行入住第一期房子。经过协商,全村各户派出代表,以抓阄方式选出第一期入住名额。

父亲去抽签那天,常石磊在家里紧张地祈祷着父亲能够抽中,这样就意味着他们可以告别破旧的矮房子,像城里人那样在环境优美的小区生活。很快,常石磊的父亲带回的好消息让全家沸腾了。更让大家高兴的是,该新型社区按照人均40平方米标准无偿分配住房,按这个政策常石磊一家可以得到两套房子,既可以自用,也可以用于出租收取租金。随后的一段日子,沉浸在喜悦中的常石磊一家日夜盼着能早日搬入新房子。

2011年8月,在其他村民羡慕的眼神中,常石磊一家同其他460多户村民一同搬进了设施齐全、干净整洁的常刘社区。看着眼前的喷泉广场、社区服务中心,环顾远处的幼儿园、银行和超市,常石磊压抑不住内心的激动,觉得一切仍像做梦一样。

搬入新家后,常石磊家里好事不断。他的父亲通过社区服务中心,在附近一家工厂找到了仓库保管员的工作,而常石磊自己则在另一家工厂找了份月薪两千多元的工作。原来仅靠种地为经济来源的一家人,突然间不仅有了固定工资,还有村里的集体收益分红和土地流转后的租金收入,不少村民更是靠着出租房屋过上了“包租公”的日子。

前不久,常石磊终于迎来了自己大喜的日子,常石磊和妻子搬进了家里多分的那套房子,开始了幸福的二人世界。对于未来,常石磊说,现在挣钱渠道多了,很快就可以攒钱买辆车了,这是一家人以前不敢想的好日子!

谁不说咱社区好

“城里姑娘乡下跑,谁不说咱鸡王社区好?”这是新郑市孟庄镇鸡王社区的群众常常挂在嘴边的话。

五年前的孟庄镇可以说是一穷二白,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8000元,今天的孟庄镇四周枣林环绕,摇身一变变成了一个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和谐文明的城镇。

“居住在三室两厅,自来水、电、天然气、有线电视、光纤一应俱全,数字电视、电脑普及率达到百分之百。现在每年都有几十人外出旅游,有一百多人参加健身锻炼、定期体检,有好多人为子女报名参加了舞蹈班、钢琴班、绘画班等,大家伙万万没有想到今天能过上如此惬意的生活。”该社区相关负责人开心地说。

在该社区的幼儿园施工场地墙外,记者见到张大妈,她指着里面对孙女说:“妞妞,你看,这些漂亮的房子马上就要建好了,里面会有很多小朋友,还有很多图书和玩具。”“太好了,太好了,我马上可以上学了。”妞妞拍着小手开心地蹦了起来。“妞妞的爸爸妈妈都去镇上的企业打工了,我们老人带着孩子。妞妞该上学了,孩子们担心我们老人年龄大了接送孩子不方便,她妈说要辞职不干呢。这不,家门口的学校马上要建好了,再也不用担心孩子的接送问题了,他们也可以安心工作了。”张大妈说。

以前有个发烧、感冒的,大家还得跑到镇上去看病,现在好了,社区的“片医”圆了大家的“家庭医生”梦。打一个电话,他们会在最短时间内过来,还为每一位村民建立了健康档案,同时还每年组织60岁以上中老年人和中小学生免费体检。

教育、医疗保障、养老保险……如今的鸡王村,发展之稳、变化之快、活力之强,已经让每个生活其间的人感受到了她巨变的脉动,农民也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得到了实惠。

家门口就业圆了致富梦

吃过早饭,赵花枝把锅碗清洗干净,屋里、院外的卫生打扫一新,看了看手表,此时才7点半。“孩子他爸,我先上班走了。”说完,她骑上自己的电动车出发了。

家住新郑市龙湖镇荆垌村的赵花枝在该镇的郑州宏美彩印包装有限公司上班,也成了工薪一族。谈起这份工作,赵花枝自豪地说:“自从我上了班,有了这份固定收入,家里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她告诉记者,由于自己的年龄偏大,又没有啥技术,以前只能在外边找点工地上打杂的活儿,“想想那时在外打工的日子都心酸,孩子整天丢在家里,刮风下雨还在外奔波,挣的钱却很少;看看现在,我想都不敢想,每月能拿到2300多元,这都是党的好政策呀!”

2011年8月份,赵花枝在本村村干部的介绍下来到公司上班,那时同去的还有该村的另外几个村民。“咱新郑市的六本账,真是一本好账,让老百姓发自内心地拍手叫好。‘一个社区一个企业、一个家庭两人就业’的模式,真正破解了农民就业难的问题。”该村党支部书记说。

以前,耕种是农民的唯一收入来源;如今,通过新型城镇化建设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提高了收入水平。龙湖镇相关负责人说:“我们依托华南城商贸物流园、郑州一棉、宏业纺织和大学后勤管理部门等,实现每个家庭都能就业,年轻人到郑州一棉、宏业纺织等单位上班,中老年人到大学后勤管理处从事后勤服务工作,每年人均收入可增加1.5万元,真正实现农民就近就业。”

种地也能刨出金

站在一望无际的万亩示范方前,新郑市八千乡湾左村支部书记左喜民感慨颇多。几年前,该村还因为所处沙丘岗地,水利设施不到位,一到浇水季节,全村人就头疼不已。

在左喜民的记忆中,至今仍有过去“水战”的痛苦。以前全村人为每一亩小麦、每一亩花生浇水都要付出代价:排队、争抢、守水,直到最后一棵苗子喝上水,“水战”才真正结束。

而如今,左喜民再也不用发愁村民们的浇水问题了。该村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直接对准包干到户的责任田,把井台、水源设在了田地旁。为了全力打造管理维护及时、节水效益显著、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的示范区,新郑市通过对该村新建改造水泵站、埋设低压输水管道、发展低压管灌等实现了地埋管道直接连通农田,也破解了制约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据了解,现在湾左村有980多户村民参与到万亩示范方建设,种植业以小麦、玉米、花生为主,其年增产达到10%以上,为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实现粮食安全作出积极贡献。

为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几年前,左喜民开始带领村民们发展高效农业。现在的湾左村,几乎家家都有蔬菜大棚。前不久,郑州雏鹰蔬菜种植有限公司通过流转该村土地643亩,建成了256座蔬菜大棚,通过采取“公司+基地+农户”运作方式,让利于农户,现在每个日光温室大棚收入在5万~8万元。

现在的左喜民还有一个更大的“野心”,他想借着八千乡计划在包括湾左村在内的七个行政村建成5000座日光温室和1000座拱棚的设施农业基地的机会,将该村的大棚种植规模进一步扩大,直至成为全市人民名副其实的“菜篮子”。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