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学业考取代高考,需先确保公平
教学生防性侵
有益的第一课
征收拥堵费
还须过两道关
222张欠条考验社会诚信
“中性
厕所”
纳税人缺的
不是名分是权利
旅行社明码标价
终结“零团费”陷阱
促全民阅读重在淡化功利心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学业考取代高考,需先确保公平

据媒体报道,今后大学自主招生时将参考学生的学业考成绩,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初选,然后再由学校组织专业面试。而根据上海正在制定的高校招生改革路径图,学业考完全成熟之后,它还将最终替代现有的高考。

为避免“一考定终身”,全社会对高考制度的改革呼声已非常强烈,但公众同样关切高考改革的公平性。因此,任何相关改革措施都应在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到这一点,这样才不致于做无用功。既然学业考改革已经成为上海高校招生改革路径图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同样须从设计之初就对此有足够的说服力。

上海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从2009年秋季学期开始正式实施,共分10门考试科目,且只有简单的A、B、C、D、不合格五档等第分值。其中,仅获得A档的学生每年就有约1万名。如果高校据此择生,就会因选择余地过大而留下过多“寻租空间”。

据媒体披露,根据目前的改革设想,是在相关科目增加加试科目,每个科目将设置A、B、C三个等级。C等相当于普通高中毕业考水平,而大学自主招生则可根据不同学科专业,自主设定各学业科目A等或B等的选拔要求。

如果据此改革,虽然相较过去,其精准度会有所提高,却依然难以避免相当数量考生同为A等的情况,同样会预留高校招生过程中的“寻租空间”。

从近年来一些高校自主招生过程中显露出的问题看,我们显然不能过高估计高校招生部门的自律能力和“抗压”能力,否则,就会让高考公平性因制度缺陷而受损。因此,如果学业考要取代现有自主招生的笔试考,甚或在未来取代高考,就需要对其精准度有更明确的规范,让公众对这一制度的公平性放心。

美国等国家在高考制度设计中,确实也有利用“学业能力测试”来帮助高校挑选生源的制度安排。但这首先是基于各名校已经形成的严谨的学术自律机制和社会舆论监督等他律机制,在这些机制共同作用下,没有哪所名校和招生教授敢轻易拿学校百年声誉和自己的学术生命去做权钱交易。

在中国高校运行的内外监督机制尚不健全时,既要改善高考制度,又不降低高考公平性,其实更可取的是借鉴海外“学业能力测试”制度设计中的“一年多考制”,让孩子们可以凭自己多次考试中的最好成绩来公平竞争。这样既避免了一考定终身的偶然性,又能保证高考成绩的精准性,不会留下过大寻租漏洞。

同时,在高考考题设置中,也不妨借鉴海外“学业能力测试”的命题经验,有效减少死记硬背题的比例,更多考量学生的素质与能力。这样,一些没机会上“名中学”、没机会接受题海训练的普通家庭孩子,也能凭借自身的聪慧和能力获得良好成绩,这样,才能更好体现出高考制度的公平性来。 新 民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