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市县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鲜血染红的土地
新郑13个设施农业
建设项目获市级支持
巩义秋收悄然开始
“遮丑墙”变身文化长廊
《儿行千里》在新密上演
中牟开展“一学三促”活动
新郑法院巧解涉企纠纷
新郑集中整治
道路交通环境
巩义地税推行
“一窗式”办理
中牟县检察院
大走访服务民生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鲜血染红的土地
——走进登封市柏石崖村
豫西抗日后方医院病房旧址。
石拱小桥将山沟两边的居民连在一起。
村中房屋树木掩映,多是由石头盖成。

本报记者 李晓光 实习生 周琼亚 文/图

柏石崖,当地人亦称柏树崖。

据老人说,村名需要拆开了讲:一是因为这里古柏成林,二是村内建筑大都以石头为主。

9月3日,从登封市徐庄镇区驱车南行4公里,曲折辗转,便来到一处郁郁葱葱的所在,登封市老区建设促进会的王云琦手指前方树木掩映中的房屋说:“这就是柏石崖。”

村子被一道山沟一分为二,石拱小桥又将山沟两边的居民连在一起。村内建筑以四合院为主,四周群山环抱,形成天然一湾溪水辗转北流,东至鬼推磨,西至西坡岭,南至老岭口,北依大熊山。翠竹苍柏、掩映交辉。初到此处,甭管有什么烦心事,立刻心旷神怡起来。

随着村中老人深情的追忆,这个仅有200多人口的小村落把我们拉回到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

柏石崖村,曾是八路军豫西根据地后方医院的所在地。

1944年9月29日,受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指派,皮定均司令员率豫西抗日先遣支队来到登封,在白栗坪和马峪川(今徐庄镇)一带建立了嵩山、箕山豫西抗日革命根据地。1945年2月26日,河南军区司令员王树声、政委戴季英率领两个支队来到登封,和豫西抗日先遣支队会师。

85岁的王长法老人至今记忆犹新:“1945年6月,野战支队接到了拔除大冶据点的任务。午夜战斗打响,由于该镇寨墙坚固,寨内敌人数量多、装备好,战斗异常残酷,一直持续到7月上旬才结束。我军有300多人死伤,鲜血将大冶寨壕的水都染红了。”

王云琦介绍,为了救治伤病员,河南军区决定建立抗日后方医院。考察人员沿着羊肠小道一路上行几十里,来到了柳树泉的柏树崖村,认定这里是设立医院的好地方。

村里的甲长王栓枝接待了考察人员,老百姓一听说皮司令队伍的伤员要来住都很高兴,备家具、割山草(打地铺用),不长时间就腾出了几十间房子。

沿着村路边走边看,记者发现:房屋、桥拱、河渠、凳子、马槽等等物件均是石头制成的。村民王中央解释,柏石崖村环境闭塞,交通不便,历史上百姓生活一直比较苦,只能就地取材,把石头作为建筑材料来建房子或其他用途。柏树崖村至今保留的石砌房、小四合院、石砌窑洞、石墙瓦房依然完好,只是无人居住,显得破落。

据记载,八路军豫西抗日后方医院在柏石崖村建成后,伤病员很快入住,其中大部分是攻打大冶时受伤的。有一个连长胸前被子弹打个大窟窿,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他紧咬牙关忍住疼痛,医生简单消毒后就将子弹从伤口里取出来。一些危重伤员,医护人员都是一口一口地给他们喂药喂饭,先后有200多位伤病员在这里接受了治疗。

在这里治疗的子弟兵中,有12人伤重不治把生命留在了这块土地上。因为条件差,烈士的遗骸由王长法和村民王桂荣用苇席卷了草草掩埋。新中国成立后,群众让出两块公共土地建起徐庄烈士陵园,十二烈士的遗骨被隆重地安葬在这里。

“八路军对俺们可热情了,为群众办好事,给群众讲革命道理,动员群众团结起来抗击日军。俺们也主动为伤病员做饭、洗衣、护理,为伤病员挑水、送柴、缝补衣服。大冶战争结束医院要转移了,全村的人都哭着舍不得……”走过了近70年的沧桑岁月,当年还是孩童的王松长说到此处眼睛里依然闪着泪光。

豫西抗日后方医院在柏石崖村存在了两个月时间。

2002年8月,登封市老区建设促进会和徐庄乡政府在此建立纪念碑。碑前,遥想当年八路军豫西抗日先遣支队的英雄事迹,我们恭恭敬敬鞠躬致礼。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