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嵩山论坛·嘉宾访谈 上一版3  4下一版
传承创新历史文化
更好推进生态文明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传承创新历史文化
更好推进生态文明
——访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杜维明

传承创新历史文化

更好推进生态文明

中原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新闻中心记者 李晓光 裴蕾 张竞昳 李爱琴 董艳竹 赵柳影 文 张翼飞 马健 图

把嵩山论坛办成体现中国文化的论坛

北大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杜维明认为,经过三到五年的努力,嵩山论坛会成为体现中国文化的论坛。登封体现了学习的文明、容忍的文明、开放的文明,由此吸引大批的人来登封、少林寺参观,如果真正把登封当做文化家园,前途是很广阔的。

举办文化论坛,登封是首选,因为登封是儒学第二期发展最重要的据点。如果能在登封做一个广义的文化论坛,一定要找世界顶级的学者。值得高兴的是,本次论坛,除了学术界的专家,还有企业界知名人士参加,这对论坛是一个提升。

杜维明认为,市场经济渗透到每个领域,经济突飞猛进发展。但我们在发展的前提下,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全世界各个国家面临的一大难题。

在他看来,从中原发祥的中华文明或许能为解决该问题提供启示。他说,在华夏文明里,“天人合一”的理念古已有之,这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一大贡献。我们不能把自然当做身外物,而要懂得自然与人类需要互相尊重、互相理解,这样才能消除人类过盛的物质需求、消费欲望。这对如何解决好生态文明建设大有裨益。

从古老文明吸取智慧解决当下危机

——访组委会秘书长孙培新

“从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台,到后来全国论坛、讲坛林立,这些都是我们当今这个时代很有意义的一种现象。”组委会秘书长孙培新说,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为后来中国文化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嵩山论坛的创立,顺应了对中华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的需求。

身为组委会秘书长,孙培新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华文化的振兴越来越被中国人乃至全世界所关注。论坛创设之初,主办方希望通过论坛,使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不同的文明进行对话,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学习吸收国外的文明及国外文化的智慧。

“国务院关于中原经济区建设意见指出,要建立中华历史文明的传承创新区,此次论坛将有助于中华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立。”孙培新说,去年第一届论坛的主题是“从轴心文明到世界文明”,今年的主题是“人文精神与生态意识”,尽管看起来主题好像不同,但事实上都是围绕中华传统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展开,相信论坛能起到这个作用。

这次来的演讲嘉宾都是国际社会生态文明的佼佼者,在国际社会享有盛誉。“如古拉姆瑞扎·阿瓦尼,是国际伊斯兰教研究方面的权威。阿希斯·南迪,是印度发展社会学中心前主任、高级研究员。”孙培新说,从嘉宾演讲中可以看出,各个国家、民族的古老文明里面都有生态意识。那么,这些不同的古老文明里面是否还有其他智慧,这些智慧对当前人类面对的危机是否有解决之道?我们在学者们的对话和交流中发现,这些古老文明里面都有一些智慧可以解决当代人们面对的种种危机。

解决生态问题需要科技与人文结合

——访新加坡国立大学特级教授兼东亚研究所主席、教授王赓武

“以前只是在书本上看过,今天来了、见到才知道,原来这里如此美丽。”第一次来到河南,亲眼见到嵩山、少林寺,王赓武很激动。

王赓武是新加坡国立大学特级教授兼东亚研究所主席、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名誉退休教授、香港大学前校长(1986-1995)、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前所长(1997-2007)。澳大利亚人文科学研究院、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伦敦亚非研究学院、美国人文与科学研究院名誉院士。他说,近100年来,尤其是近几十年来,全球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人类社会不断进步,这其中也蕴含着一些让人忧虑的改变,譬如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和对环境的破坏等,人类应该认真思考并想办法避免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王赓武说,对于人类面临的这些新问题,目前主要是靠科技的手段来解决,这是远远不够的。在他看来,解决人类当前面临的生态问题,需要科技与人文精神结合,“这次论坛很好,为我们在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平衡方面,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大家都知道,河南是华夏文明的中心,是我们的文化发源地,非常了不起。”在对河南的过去以及发展赞不绝口的同时,王赓武对于河南的将来也表达了更高的期望:河南应该通过更多途径,为人类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更多创造性的解决办法,举办嵩山论坛,就是其中一个非常好的开始。

感受博大精深禅宗文化

嵩山论坛对话意义非凡

——访美国坦普尔大学教授、对话学院院长 列昂纳德·斯维德勒

“这次的河南之旅,对我来说意义非凡。”列昂纳德·斯维德勒是国际著名学者,是全球伦理、跨宗教对话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已经出版相关著作80余部,论文200余篇。

列昂纳德·斯维德勒说,自己与中国颇有渊源,30年前,他就来到中国上海等地,后来又多次来华。他说,30年前的上海,只有二十几栋高楼,2004年,自己再次来到上海,惊奇地发现,高层建筑已经多达4000余座,“不止上海,郑州乃至全中国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新的建筑遍地开花。”对于中国的巨大变化,列昂纳德·斯维德勒感同身受。

列昂纳德·斯维德勒说,生态问题非常重要,尤其是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举办论坛,并不是要我们回到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过去,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要做的是回头看我们的历史,从历史中找到有用的资源解决我们的问题,“论坛可以帮助我们清晰地认识到现在的危机是什么,并为我们解决问题提供指导方向。”

提及此次的河南之旅,他感慨良多,去年,他参加了首届嵩山论坛,参观了洛阳龙门石窟,这次来河南,又走了几个城市,“尽管看不完所有的东西,但是有一定的了解。”列昂纳德·斯维德勒说:“我来到中国,来到河南,来到登封,感受少林禅宗文化的博大精深,畅想佛教在亚洲的传播路线,对我来说意义非凡。”

研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论坛搭起一个良好平台

——访耶鲁大学教授玛丽·艾弗林·塔克

“非常好,非常完美!”昨日上午,耶鲁大学教授、“中国通”玛丽·艾弗林·塔克听完论坛后赞不绝口,在短短几分钟的专访中,“非常好”、“非常完美”等赞誉之词说了好多遍。

玛丽·艾弗林·塔克是耶鲁大学教授,美国著名儒学研究者、美国德日进学会副主席,著名哈佛“世界宗教与生态论坛”的组织者和《世界宗教与生态》丛书主编。是美国推动生态与宗教对话,特别是世界范围探讨儒学生态维度的领军人物,2008年“柯布共同福祉奖”的获得者。

“我来过中国很多次,20多年前就来过河南了。”玛丽·艾弗林·塔克说,因为博士期间主攻儒学,她与中国、与河南有着不解之缘。对于此次嵩山论坛,她不住感慨:“论坛搭建起了一个良好的、国际化的平台,为研究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