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李嘉诚“购买”英国 明智之举?
外资银行套现
不需过度解读
晨诵“奥巴马”与“请出”周树人
文明不仅仅是做给别人看
ATM机取出冥币?!
民意不是买的 是实干出来的
别让奢靡瓦解传统节日的内涵
反“四风”须铲除个人主义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晨诵“奥巴马”与“请出”周树人

中小学开学伊始,两条关于“读什么”的新闻令人关注:一条是本学期人教版的初中语文教材,将鲁迅的《风筝》删除了;另一条是合肥某中学的初中学生,统一在早读课上读起了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一篇开学演讲稿。前者引发部分人的担忧,教科书撤去了鲁迅的文章,是否会影响学生对鲁迅精神的吸收与领悟;而后者引起的议论是,早读课不读课本,不背诗文,怎么读起了美国总统的演讲稿呢?

语文课上教什么,早读课上读什么,两个看似不算大的话题,能引起方方面面的关心讨论,足见公众对于学校教育的重视程度。重视是需要的,但过度解读似不必要。散落在中学语文教材里的鲁迅名篇,该增还是该减?这是一个老话题,每次教材“风吹草动”,这个话题就会“周期性”发作。毫无疑问,鲁迅作品是伟大的,鲁迅精神现在以及将来都是国人的精神食粮。但是,也没必要太纠结中学教材里的鲁迅作品多了几篇少了几篇,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走进经典,更好地欣赏、理解、认识经典。而传承中华文化经典,与吸收国外先进文化和优秀思想并不矛盾。华盛顿、富兰克林、爱因斯坦等人的名言警句经常被中国学生诵读,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在不同国家的校园里广为流传。奥巴马在开学演讲稿中,用自己艰辛的求学经历告诉孩子们,“教育给你们提供了发现自己才能的机会”,“你的长相、出身、经济条件、家庭氛围都不是疏忽学业和态度恶劣的借口”……这些内容对于中国学生也有很好的励志作用,“拿来”一读,有何不可?

学校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这就要求我们对待教育的内容必须严谨慎重。但是,也不必戴着“放大镜”来深究学校教材的更新和课堂读本的选择。一些未能收入课本的经典名篇,同样可以在学校基础课之外的拓展课、研究课上,让学生阅读和品味。我们要尊重经典,同样也要尊重教育,尊重教育工作者的创新和探索。

与学生在学校读了几篇经典作品相比,更重要的应该是关注和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鉴赏力和判断力。现在的学生面临丰富而复杂的文化现象,电影、电视、报刊、图书、网络、手机终端等各类载体包含着海量的阅读内容,它们有的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有的则形成“正反相抵”的负作用。对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不但要让孩子们接受与积累知识,还要帮助他们学会理性包容、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引导他们往高处追求。当学生拥有良好的文化鉴别力和判断力,就更容易去接受先进文化,也更有能力去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徐 敏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