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再现曹雪芹生活及著书场景只是一场虚幻
别把丁书苗
洗衣发家当笑话
“学习包厢”
大学公共性何以体现
让“苹果”式创新不再专属乔布斯
多方逐利冲动
打成论文买卖产业链
以制度之剑
扫除“会议腐败”
领导干部要有“大情商”
“近亲繁殖”
依法治网要警惕“歪嘴和尚”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多方逐利冲动
打成论文买卖产业链

多方逐利冲动

打成论文买卖产业链

论文买卖已经形成一个地下产业,以论文买卖公司为核心,写手、掮客、网站、期刊已经形成一条完整的利益链条。武汉大学副教授沈阳披露,我国买卖论文2009年规模达10亿元。用反剽窃软件查询,2007年的样本数据中,72%的文章是全文抄袭,只有4%的文章不存在抄袭。(9月23日《中国青年报》)

没有买卖就没有市场,更不可能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有所需,就会有所应。卖论文,是因为这东西能卖好卖,卖的人为的是要抓住一个个赚钱机会,并为此而不择手段。钱不咬手,有人就会无所忌惮,任意妄为。

没有利益就没有买卖,许多人之所以把论文视作一种明码标价、公开买卖的商品,就在于其有利可图。利益链条的形成还在于其易于操作的获利模式。当论文代写、代发成为一种简便的谋利途径,就会有人蜂拥而上。可以说,这项买卖是项特殊的买卖,在整个买卖过程中,获利的不是双方,而是买卖多方。多方得利,使得此一买卖更加兴隆。

这真是有本土特色的“悲催”。简而言之,开展学术研究,写作学术论文的目的,是在于求真。不仅仅是求学术之真,还含有做人之真。为文先为人。诚实,这应是治学的最基本的态度。人类的理性活动中,很难有哪一种能像学术这样强调诚实,学人也因之受到公众的尊敬尊重。斯文扫地,在任何一种语境中,都是一件不堪之事。

既然是买卖,里面必然就会有许多的生意经。在正当的生意经中,谋钱、抓钱、赚钱、赢钱,也都是有规则的,比如要讲究契约精神,比如要货真价实。而论文买卖这种生意中却充塞着假和骗,看似像模像样的文章,多赖“文抄公”出力。细察这一现象,可以说,是论文为大、论文为上的扭曲的学术评价体系催生了它。学术评价体系重量不重质,且与个人诸多利益挂起钩来,就会对人们产生一种负激励,即只要事后的惩罚成本不大,人们就会拉下脸皮,直接求助于“文抄公”。

遏制和铲除论文买卖这一地下产业,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它既然已形成一条完整的利益链条,就需要方方面面下决心将链条上的环节统统剪掉。这需要合理的制度设计与安排,需要学术道德标准的重建,需要法律法规边界的清晰界定,需要建立更为科学的学术评价体系,最后,关键的是需要把该做的事情一件件做实。 今 语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