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一个女人的幸福时光》
历史的回忆
窖粮坑溯源
四鱼铜盆
浪漫的老城
也说江郎才尽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也说江郎才尽

王琳宝

“江郎才尽”乃成语典故,其主人公是南朝大文学家江淹。搜史溯源,出处有二,一在钟嵘《诗品》,二在《南史·江淹传》。大意如是:“淹罢宣城郡,遂宿冶亭。梦一美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我有笔在卿处多年矣,可以见还。’淹探怀中,得五色笔授之。而后为诗,不复成语……”故世人遂以此语讥之。

凡千五百年,说到“江郎才尽”,信之者尤众,而疑之者甚寡。国学家古直先生最早对此提出质疑,他在自著《诗品笺》中,曾引明代文学家张溥之言为由:“江文通遭梁武,年华望暮,不敢以文陵主,意同明远,而蒙讥才尽。世人无表而出之者,沈休文窃笑后人矣。”意思是说:江淹怕梁武帝妒忌,故称才尽,此情世人不晓,唯沈约知之,因其有过相似经历。

梁朝沈约,一代饱学之士,然在文人皇帝面前却如履薄冰,事事谦恭,处处避让,以免招灾惹祸。这恰好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在封建专制时代,文人学士的生存环境是多么险恶!大家沈约,当然知晓“伴君如伴虎”的民谚,当然知晓“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的古训,他断不会拿着鸡蛋碰石头,因为在喜怒无常的帝王面前,他要“勉从虎穴暂栖身”,唯有明哲保身才是上上之策。

江淹少时孤贫,发奋苦读,善为诗赋,先入幕僚,后入仕途,身事三朝,历尽曲折,想必更为悉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的深意。作为三朝元老,他审时度势,大智若愚,甘于“蒙讥才尽”,以求全身而退。最后竟落了个“少以文章显,晚节才思微退”的盖棺论定。而那些嫉贤妒能的小人,哪里知道江郎“额上跑马、腹中撑船”的城府,每以“江郎才尽”幸灾乐祸,以至于千百年来以讹传讹,最终成为嘲讽文人才思枯竭的口头禅。殊不知,江郎梦笔的贬义故事里,隐藏着海阔天空的大智慧。聪明的江淹正是借了“江郎才尽”的讽喻,以封侯而终,狠狠地拿当朝官吏开涮一把,而且这“一涮”为始,“后涮”无穷,一晃便是一千五百余年。其间,鲜有逆向思维者,考问个中原委。多是人云亦云,以致谬种流传。

自古骚客,才情留名,可让江淹名世的却是“江郎才尽”的故事。但是诸君莫忘:拂去蒙尘珍珠愈亮,洗清污损玉石更白。自幼丧父,家贫如洗,采薪养母的江淹,倍感世态炎凉,深谙贫贱滋味。他学富五车,志在八方,岂能是真的才尽情竭?恰恰相反,而是有意“藏拙”。据传他任御史中丞后,躬身反思前训,力戒广陵令郭彦文形式主义的毛病,并自导自演了一出梦中还笔的把戏,以期从此罢笔。自此及后,即便奉旨而行,亦是写些“皇齐启运”、“山呼万岁”之类的应景篇什。他将满腹经纶都化作乱世求存的智慧,像渺小但却机智的蚂蚁,与庞大的社会机器暗中博弈,把大象般的真龙天子玩弄于股掌之上。

“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吾功名即立,正欲归草莱耳。”听罢江郎心声,答案不言自明。与其说“恨别二赋”是千古绝唱,毋宁说“托梦还笔”是旷世奇谋。因为江淹深悟君王的专擅思维,宁可背上“才尽”之骂名,也不愿因文罹祸,这或许就是借梦罢笔的真正动因罢。

管中窥豹,犄角观史,聊发感慨,不知妥帖否?谨留拙诗一首,作为结语,以慰江郎之魂:

恨愁别绪似水长,道尽世态炎与凉。

早知君王凶如虎,更晓佞臣猛似狼。

因有梦笔还郭璞,遂传割绸付景阳。

都云江郎才情尽,谁谙满腹藏锦囊。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