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为面子消费不如为心灵消费
假如“世界不插电”
网购平台先赔
还需进一步界定
“下班沉默症”
是工作对生活的挤压变形
免费医疗不存在还是不愿意
“悬浮视察”
是一则官场寓言
希望小学的“希望”
在哪里
政务微博 不能跑题
“剪”职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为面子消费不如为心灵消费

出国游归来,飞机一落地,我刚打开手机,就蹦出好几条短信、微信:“东西带回来了吗?”

朋友们这么热切关心的东西不是别的,是我箱子里那好几个价值不菲的皮包。我就纳闷了,一个包要好几千块钱,这些人还跟捡白菜似的让我从国外带好几个回来。“给,你这败家孩子,这么贵的包,能当饭吃吗?”我把皮包递给早已在机场出口望穿秋水的朋友。

“这你就不懂了吧,这是面子啊,背着它,就会觉得自己闪闪发光,自信心马上就提升了。我能省吃俭用几个月,但不能丢了面子。”朋友看着新皮包,爱不释手。

说到这,我不禁想起了中国消费者在国外的狂热劲。“这个,这个,这个,还有这个,都帮我包起来。”一边看货,一边对照手上的购物清单,然后一群人拖着行李箱从奢侈品店出来。

大家不仅是为自己买东西,还在为一群人买东西。

同样是买奢侈品,国外的情况就不太一样。从法国回来的朋友说,法国奢侈品消费主力是40岁以上有财富积累的中老年人,他们认为奢侈品是和高档私家车相匹配的。对于一些年轻人节衣缩食买奢侈品,挎LV挤地铁,法国人会觉得难以理解,就像老头衫配花领带一样滑稽。

而在德国上学的朋友告诉我,德国的奢侈品热已降温。德国人现在热衷的奢侈行为是身体和心灵的奢侈,如休闲度假、生活服务等。

通过对比,我们不难看出,两种消费观念的差异。一种是面子消费观,对奢侈品消费处于狂热期,因为刚刚富起来不久,迫切想要得到外界的肯定,用奢侈品来向外界靠拢。另一种是理性消费,不再唯外人标准是瞻,突出自我特点,不轻易随波逐流。

从向外寻找肯定,到自我选择、自我肯定需要一个过程,正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需要过程。为面子消费不如为心灵消费。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我们的消费观也将从面子消费慢慢走向理性消费,希望这一天来得快一点。 杨晓燕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