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理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密切联系群众 贵在把群众当亲人
以民心为坐标
塑造党的良好形象
走群众路线
方能走得久远
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再思考
常照“五面镜子” 践行群众路线
yhs3a88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密切联系群众 贵在把群众当亲人

朱永刚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最优良的传统和作风,“脱离群众”则是我们党面临的最大现实危险。省委书记郭庚茂倡导“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做为民务实清廉表率”,要求党员干部对照焦裕禄精神做到“六问六带头”,第一问就是是否像焦裕禄那样,把群众当亲人,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始终做到一心为民。把群众当亲人,理应成为我们的实践自觉,工作自信。

把群众当亲人,首先心里要装着群众。工作中,一些党员干部心里没有群众,更不知道谁是群众,何谈心里装着群众呢?其实,群众就在我们身边。党员干部只有摒弃了个人狭隘思想,拥有坦荡襟怀,才能发现身边很多的群众,才能多想想群众在我们心中是什么位置。我国古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和“达则兼济天下”的光辉思想,就展现了古代先贤胸怀天下,心忧苍生的道德理想。上世纪1963年1月的一天,兰考县刮了一夜北风,下了一夜大雪。县委书记焦裕禄屋子里的电灯也亮了一夜。第二天,窗户纸刚刚透亮,他就把县委的同志叫来开会。他说:“同志们,在大雪堵门的时候,我们不能坐在办公室里烤火。共产党员应该出现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应该出现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刻。”简短的几句话,像刀刻一样印在同志们的心上。大家立即带着救济粮款,分头出发。风雪中,焦裕禄在9个村子,访问了几十户生活困难的老贫农。在许楼村,他走进一个低矮的柴门。这儿住的是两位无儿无女的老人。老大爷有病躺在床上,老大娘是个盲人。焦裕禄一进屋,就坐在老人的床上,问寒问暖。老大娘问他是谁,大雪天来干啥。他动情地说:“我是您的儿子,是毛主席叫我来看望您老人家的。”老大娘感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用颤抖的双手上上下下摸着焦裕禄。今天,我们干任何事情开展任何工作若都能如先哲那样推己及人、兼济天下,都能像焦裕禄那样将身比身、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与群众坐一个炕头共患难同甘苦,把群众当亲人,群众就会把我们当成自家人。

把群众当亲人,还要办事想着群众。生活中,有一些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别人,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甚至不替别人打算。伤害群众感情、与群众争利、侵犯群众利益的事情时有发生。说到底,就是不为群众着想,严重背离我们党“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和工作方法。“血肉联系”不能光靠嘴喊,“鱼水深情”不能单凭演戏,而是要为群众办“燃眉之急”的实事好事。全国劳模黄久生,在艰苦创业的同时,还默默无闻无怨无悔地为社会承担着沉甸甸的责任,赡养着家乡潢川县的680多户鳏寡孤独家庭,逢年过节他想到最多的是那些困难群众。卢氏县委在土坯房中办公,60年如一日,他们简朴的作风,默默地坚守,有钱先想着老百姓,新增财力都用来改善民生。这些全心全意为百姓着想,设身处地为群众办事的精神,从理论上讲都是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从实践上看都是把群众当亲人、爱如己出的生动演绎。我们把群众当亲人,把群众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当成天大的事情去做。

把群众当亲人,更要发展为了群众。马克思说:“共产党人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然而工作中依然存在着一些人热衷于做表面文章,端着架子、摆着排场,好大喜功搞“官”赏工程的现象;也不乏视群众为草芥,对困难群众的疾苦不闻不问的“庸政”现象;更有不研究本地实际,不尊重客观规律,不考虑群众意愿和利益诉求,对一些重大事项拍脑袋决策,拍胸脯表态,最后拍屁股走人的“懒政”现象。应该说,这些都是不为群众考虑,不为百姓谋利的短视和野蛮行为,正是与群众产生隔膜疏远的原因所在。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发展为了群众”呢?当然,必须视群众如亲人、一家人。因为家是奉献,不是索取。单从个人苦乐和一己私利出发,中国永远出不了焦裕禄、杨善洲。曾担任过云南省保山地委书记的杨善洲退休后,义无反顾扎根大亮山,建成了价值3亿多元的林场。有人说他是身家过亿的大富翁了,但是在他82岁那年,为了兑现自己当初“为当地群众做一点实事不要任何报酬”的承诺,他将林场无偿上交给国家。他说:“这笔财富从一开始就是国家和群众的,我只是代表他们在植树造林。我一分钱也不要,都是群众的,我只有我的小被窝,还有那些索子、锄子、镰刀、铲子。”杨善洲一心为民、为百姓谋发展大计的故事感人至深。我们把群众当亲人,就是要学习杨善洲这种发展为民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把这种高尚的精神融入我们的灵魂,化为我们的行动。 (作者单位:中共商丘市委党校)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