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探源中华文明 助推中国梦圆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探源中华文明 助推中国梦圆
——具茨山与中华文明学术研讨会专家发言精粹

本报记者 刘冬 沈磊 高凯 文/图

日前,具茨山与中华文明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的4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具茨山与中华文明展开了广泛深入探讨,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 许嘉璐

具茨山与中华文明的学术研讨会今后要多次举行,直至开成真正的国际性学术研讨会。

专家们提出要进行综合研究具茨山是对的。这就突破了西方的考古研究。我觉得研究具茨山的意义是找到源头了,至少是找到可考的源头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那么多,但是这是一个最重要的源头。

具茨山岩画的研究和保护非常重要。本次研讨取得了重要成果。今后要在本次研讨基础上尽快解决岩画断代问题,抓紧时间申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尽快成立专门机构,进行研究和保护。

中华文化就是一条大河,不断有小河融合进去。新郑把具茨山和中华文明作为文化上,特别是国务院批复的中原经济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这个高度来做,既是立足于为新郑,为河南,也是为中国,为世界。

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专家、清华大学教授 李学勤

古史传说是中国古史的一个组成部分。《二十四史》第一部就是司马迁的《史记》,《史记》是以《五帝本纪》为首的,《五帝本纪》是以黄帝为首的,这不是一个偶然的事情,以黄帝作为我们正史的开始,这一点不是偶然的,而是反映了自祖先以来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理念,就肯定了中华文明开端的黄帝作为人文初祖的历史地位。

新郑、具茨山与黄帝的历史传说是密不可分的,这不是我们新造的,是古已有之的传说,包括黄帝在内的古史传说是有历史价值的,对于这样的古史传说如何对待?具体怎么来看?这涉及一个研究方法论的问题。

这点对于我们探讨中国文明起源和早期的发展,都有很重要的启示意义,对我们理解具茨山岩画以及有关的考古遗址,它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地位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专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李伯谦

黄帝文化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它能够随时把人家先进的东西借鉴进来。从一些文献记载就可以看出,他对周围那些被他打败的民族、国家,采取的政策也是包容、吸收。这种状况,可以说一直在继续下来,所以我想这个就是黄帝时代、黄帝文化的先进之处。

我们回头看五千年以来中华民族发展过程当中,黄帝时代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代。因此,司马迁在他的《五帝本纪》当中把黄帝作为第一位来写,完全是有根据、有道理的,是顺应民心的。这正是因为黄帝时代,以黄帝这个人物为代表的创造发明也好,推行的政治制度也好,对他的一种肯定、崇拜。

把黄帝作为中华人文初祖、人文始祖是完全应该的,所以我想现在全国各地很多地方都进行祭祀黄帝的这种活动是无可厚非的,也是广大老百姓一种心灵寄托,对祖先所尊敬的一种崇敬心理。

国务院参事室新闻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赵德润

具茨山是中国也是人类的一个文化的宝库,是我们人文始祖生活和建功立业的地方,这些神秘的岩画究竟和黄帝文化以及我们远古的文化有什么样的联系?我感觉这项研究意义重大。

新郑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活动不错。我们要把学术探讨搞上去,特别是具茨山这些神秘的刻符和岩画,和黄帝文化究竟有什么关系,要请国内外一流的专家来研讨。

前不久的一次座谈会,专家们一致认为拜祖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对于我们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有意义的。也一致认为黄帝作为中华人文始祖的代表,是没有疑义的。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这些年来开展的学术活动,很多都与文化自觉相关联。今天这个研讨会是探寻黄帝时代,探寻中华民族的起源,也是一种实现文化自觉的要求。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李耀宗

文化“三自”,自觉、自信、自强。“三自”引发了文化强国。

“三自”之间,必须有个桥,这个桥就是文化认同。依靠什么认同?还有桥中之桥,那就是黄帝故里拜祖。这个认同是中华民族绝顶认同。国家认同、民族认同、血缘认同最终还是文化认同,很多历史事件、现实事件,最终是归属感价值观的认同。

黄帝故里拜祖的真正意义在哪里?用一句话来形容,如果说文化自觉在追源溯流,文化自信在鼓波鼓浪,文化自强在起锚扬帆,那么拜祖追寻“三自”所归的文化认同。

通过黄帝故里拜祖,我们达到文化自觉,就是敬畏历史,敬畏祖先;文化自信,相信过去,五千年文化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文化自强,黄帝是文化自强的典范。从“三自”达到文化认同,我们边拜祖,边认同,通过认同达到中华民族空前的和谐统一。

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宫长为

我们认为文明起源有三要素,文字、城市、青铜器。岩画本身也是一种文字、一种信息,我们在探讨文明起源过程中不要忽略这个问题。岩画有历史,我们探讨人类文明,应该把岩画也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来探讨。岩画特别是具茨山的岩画,构成了探讨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部分。

大家已经认识到岩画的重要性,岩画反映了中华文明的信息,这种信息在探讨中国古代文明中,占的重要地位是不可低估的,所以说,新郑是中华民族的核心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是不为过的。

《礼记》里面讲到祭祀对象的时候,所有祭祀的对象都是对人类有重大功绩的事物和人。祭祀是一种感恩的行动,因为天地和祭祀的万物,都是对人类有功劳的。因为是有深厚感情的,所以祭祀黄帝就是对自己的民族始祖深厚感情的一种表现。

在参与黄帝祭祀活动和黄帝文化的研究过程中,我感觉到处理好情感和理性的关系,关系到黄帝文化研究的科学水平。我们的黄帝祭祀活动和黄帝文化研究的成果,把情感和理性的关系处理好了,使他们统一起来,我们的研究成果就会具有比较高的科学水平,就会在更大范围内得到当代人的接受,就会更有说服力,就会取得比较理想的社会效益。

炎黄子孙祭拜黄帝,带有深厚的民族情感,又体现着清醒的理性精神,情感与理性的统一。

中国先秦史学会顾问、西北大学教授 刘宝才

首先,黄帝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源头,其次,具茨山是黄帝时期的圣山,再有具茨山是黄帝部族的主要活动地,黄帝部族主要的中心区域是具茨山地区,具茨山文化是黄帝时代的文化代表,在中国古代的文明起源形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认为,具茨山文化应该有独特的分布区域、文化内涵和文化特点。

具茨山这个区域形成的文化遗存,主要有四个方面:一个是黄帝文化,一个是岩画文化,第三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第四是根文化。这四个方面作为主题的内涵,有三个特点:第一个是悠久性,第二个文化先进,第三个具有很强的辐射性。

我建议大力开展具茨山文化的命名、分布区域、文化内涵及文化特征的研究,加大对具茨山文化的文物保护力度及开发利用。

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副会长、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张国硕

岩画是人刻在上面的,是跟人类的活动有关系的,这一地区这么多遗址的存在就意味着它的出现,很可能跟这些人的活动有关系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觉得是考古课题。我们去研究它的时候,一定要坚持考古的方法,用考古的理念,跟其他学科共同协作下进行突破。

第一项工作最好是组织相当的人力把这个地区所有的材料统统地收集起来,然后进行统一的分析和排比,从它的个性差异中间来提出若干个划分。还有一项工作,从考古学上讲,我们现在应该把这个裴李岗以后的遗址里头所出现的符号收集起来,排比起来,不光是可以解读具茨山的这些问题,还可以对中国古代的文字的发展情况,提供一些线索。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殷玮璋

近年来对黄帝文化的研究是一个热潮,按照目前我们所看到的,全国各地所涉及跟黄帝有关的地方,我认为新郑的黄帝文化所具有的优势是最全面的。我觉得如果用六句话说,就是传统文献的主流性,史迹文物的丰富性,巨石岩画的独有性,考古发现的参照性,专家论证的权威性和拜祖大典的高端性。

国务院批准中原经济区建设,它的一个大定位叫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我们想能不能把新郑打造成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黄帝文化试验区,打造成中原经济区的文化特区。我觉得目前新郑市,就黄帝文化所具有的根源性和高端性、代表性以及这些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对它的重视程度,完全可以,新郑的经济社会发展也具备这个基础。

围绕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河南省委、省政府正在进行规划编制,我觉得新郑要抓住这个机遇,利用黄帝文化的优势,真正成为中华文明、华夏历史文明的传承创新的重要基地。

中国先秦史学会副秘书长、河南省社科院历史与考古所所长、研究员 张新斌

毫无疑问,中原地区凹穴岩画的发现不仅为探索中原史前文化提供了新的考古学资料,同时也为探索整个华夏文明,特别是探索中华民族精神文明体系的起源、形成以及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材料。

那么中原地区凹穴岩画后面又隐藏着关于华夏民族什么样的惊天秘密呢?祖先们在最抢眼和最醒目的山野地表上创作出体量如此巨大符号系统,我们这些后代子孙们不但无法释读,而且竟然一无所知——我国如此发展的历代史书方志等各种文献中的记载居然也一律阙如。这从某个方面也可以说明具茨山岩画的古老性,已经超出文字记录的时代。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文博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汤惠生

具茨山与中原岩画是本世纪中国考古史和美术史上的重大发现。它极其深刻地表现了远古人类的宗教观念与思想信仰,凸显社会发展历程与轨迹,也使我们认识到中原文化以及黄帝文化在中国史前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推动作用。

岩画的制作,在远古社会生产力落后,物资匮乏,需要更多的人来参加劳动生产。这就形成了物兴则人旺,人旺则物兴的辩证关系。所以,人类的物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就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 蔡全法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