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官邸制开启官员福利转型
公路收费凶猛
冲卡逃费就疯狂
要用慈善之心
对待慈善之事
大学能否容下
“鞋垫奶奶”一块谋生之地
“级别不够”
承诺见报
还要行动见效
让细化条款成为遏制国企职务消费杀手锏
废止劳教 法治进步又一站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要用慈善之心
对待慈善之事

要用慈善之心

对待慈善之事

病危小伙欲捐遗体,红会:不上门登记。湖北小伙张琪病情危重,欲捐遗体,“很多人帮过我,我也想回报社会”。与武汉红十字会联系,对方说,要自己来填表,不提供上门服务,张琪很受伤。红会解释:人手紧张确实无法上门服务;当天接线的非正式员工,是志愿者。目前已派人探望。(11月14日《云南信息报》)

病危之际,怀着对生命的无限向往和回报社会的良好初衷,做出捐赠遗体的打算,对任何一个当事人而言,需要的是温暖的关怀和良善的敬意。但是一句“要自己来填表,不提供上门服务”,姑且不说让一位病危者上门填表的不现实,单就这句冷冰冰的话而言,的确让人“很受伤”,同时也再次把公信力本就孱弱的红十字会再次拉入汹涌舆论的围观中,陷入极大的被动境地。红会的解释倒也迅速,从内容来看,一是表述了“人手紧张”的客观原因,二是用志愿者撇清了事情与其正式员工的关系,三是已经表达了亲切的“探望”。只是此番解释,依难给“捐赠遇冷”一个交代。

从媒体对当地红十字会的采访看,人手紧张确实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但是人手紧张就足以成为冷冰冰如“要自己来填表,不提供上门服务”的理由吗?就这句话本身而言,除了传达出“服务”不周全外,让人更“受伤”的是对捐赠者的爱心遭遇冷冰冰,一个直接的质疑是,如果真是人手紧张到连为一个病危者送达表格服务的时间都没有,为什么在媒体曝光后,就有领导迅速到场服务呢?为什么非要等到媒体的曝光后,才见到领导的重视,才见到人道主义的关怀呢?

虽然在各地的遗体捐赠条例中,确实大多都有一条“捐赠人到登记机构去填表”,但是在下面同样赫然写着“可以要求登记机构上门登记”,既然这是写在捐赠条例的内容,作为承担此项社会服务的红十字会,怎么可以用“人手紧张”来搪塞呢?而且上门登记也不是什么“提供上门服务”,这是对生命的尊重,是对尊严的敬畏,遗憾的是,这本是红十字会应有的服务意识,却从头到尾都看不出来。

“当天接线的非正式员工,是志愿者”,这的确是陈述了一个当天的事实,但在同时也让人感觉到突兀,这是在撇清关联,还是要否认志愿者的服务呢?我们或许可以相信正式员工可以做出不让人“很受伤”的服务,但是志愿者的不成熟跟红十字会的失责是不是也有关联呢?红十字会作为从事人道主义的社会救助团体,除了提供积极的人道救助外,积极培养志愿者也应该是重要工作内容,如果志愿者的工作让捐赠者很受伤,红十字会是不是应该对志愿者培养做出深刻的反思呢?

目前,“很受伤”的捐赠者张琪已经表示了理解,并表示不会改变捐赠的初衷,同时也表达了“捐赠流程和手续能更人性化”的期望,真心期望人们用慈善之心对待慈善之事。 高亚洲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