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文体新闻 上一版3
中国斗地主大赛
河南赛区结束
建业五人制足球队主场落户济源
无人售书助残义卖
省业余乒乓球
俱乐部联赛收拍
河南三将入选
现代五项国家队
公共文化
惠及孤残儿童
豫腔豫调唱响深圳
河南女排首秀
客战广州恒大
本报邀十位影迷
观看《地心引力》
市群众广场舞大赛落幕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豫腔豫调唱响深圳
专家市民好评如潮文化交流望加强
91岁的苏兰芳在舞台上演出。

本报深圳专电 记者 左丽慧 文/图

91岁豫西调老艺人苏兰芳、73岁曲剧名家郭凤娥、69岁豫剧祥符调名家孙映雪、60岁曲剧黑头名家张人民、河南唯一男旦连德志、曲剧演员张娜……昨日下午,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支持的“乡土曲艺进深圳”联袂“戏聚星期六”活动,特邀河南戏曲老、中、青三代在深圳少年宫同台演出,原汁原味的河南戏曲让深圳观众不断爆发出热烈掌声,而饱耳福、过戏瘾之余,更迸发出对源远流长的中原文化的深深眷恋、崇敬之情。

提前走访河南艺术家

据了解,由郑州人民广播电台联合深圳紫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策划实施的“乡土曲艺进深圳”活动,在今年9月17日至25日就组织了深圳方面的专家学者赴登封、洛阳、开封、郑州、巩义、新郑等地,对戏曲老艺人苏兰芳、胡发生、郭凤娥、刘卫生等进行了专访,他们深厚的演唱功力和执着的精神让深圳的专家学者无不震撼。

“河南老艺人对文化的坚守,是现代社会急需挖掘和再现的。”深圳紫苑文化的陈悦成告诉记者,前期采访结束后,双方就确定了11月份由河南戏曲艺人组成演出团进深圳、展现河南传统戏曲文化,“共同促进豫、深文化交流”。

专家市民好评如潮

“我老家是河北的,上世纪70年代接触的第一部戏就是《朝阳沟》,后来又看个电影《卷席筒》,对河南的豫剧、曲剧比对河北梆子还有感情。”河北观众对来自河南的豫腔豫调赞不绝口,“今天看到几位艺术家的演出,好像又回到了过去的年代,非常亲切、非常熟悉的声音,这就是传统艺术的魅力!”

在观众中,来自香港的马家辉非常惹人注目。作为香港知名专家和评论家的他,虽然是第一次看到豫剧、曲剧,但已深深为之动容。“看演出一个多小时,我都没有刷微博,这是第一次!”马家辉深感震撼地告诉记者,虽然听不太懂,但对河南戏曲所表现的情感以及演员的表情、声腔的处理所打动,“坦白讲,我也听不懂意大利歌剧、俄罗斯的地方戏剧,但是没有关系,这种声音的艺术是共通的,这是来自历史的声音。”

台湾著名作家杨照虽然不是第一次听到豫剧,但在深圳遇到原汁原味来自中原的声音,还是大为震惊。“台湾的王海玲也是很受欢迎的要角,但今天听到91岁苏兰芳老人的演唱,让我似乎回到了豫剧的源头,简直不可思议。”

杨照告诉记者,自己是学历史的,对中原以及中原文化并不陌生,而此次听戏的经历,则让“我们以为已经消失的历史重新在面前展现出来。”

河南籍的观众袁辉看完演出后连称“太好了”!“这种活动也是中原文化架起的一座桥梁,看到河南艺术家对艺术的坚持和追求,这种敬业和执着,非常让人感动。”袁辉告诉记者,“虽然在经济、科技上,或许深圳这样的都市是领先的,但中原文化也是值得尊重、不能被藐视的。”

文化交流望加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养一方大师。看到中原艺术家的风采,我觉得非常大气、深厚!”深圳市委对外宣传办公室主任韩望喜告诉记者,中原文化是一个非常自信的文化,应该充满自信地把它传递出来;而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是文化的熔炉,中原戏曲来这里呈现,不仅能让河南籍居民听到家乡的声音,也能增进深圳文化的多元与丰富。

说到两地的文化交流,韩望喜表示,厚重丰富的中原文化非常具有潜力, “希望郑州能够把丰富的文化宝库以灿烂的形式表达出来,把古、今、中、外做一个融合,如文化加旅游,文化加金融,文化加科技,文化加创意等,使文化本身的能量充分迸发出来。”

韩望喜坦言,厚重的中原文化需要设计、包装,而快节奏发展的深圳需要文化的积淀与丰富,“这次非常感谢中原戏曲文化让大家重温了乡音乡情,希望两地文化能相互尊重、相互交流、相互融通,更加丰富和不断提升、完善自我!”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