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新郑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传递声音 服务大局
关注热点 架起桥梁
故里经纬
新郑新闻中心七件作品
摘中国城市党报新闻奖
上级关注
产业支撑
让社区生活更美好
czhb
czhb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产业支撑
让社区生活更美好
东鑫集团等一批企业的落户,为社区居民创造了良好的就业机会。
孟庄镇潮河新城社区鸡王片区。

产业支撑

让社区生活更美好

本报记者 赵聪聪 刘栓阳 文/图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深入推进,新郑市已有4万多农民住进了配套齐全、生活便利、环境优美的新型社区。住进社区的农民靠什么致富奔小康?如何才能让他们的生活没有后顾之忧?怎样才能让他们变成真正的“市民”?

新郑市把新型社区建设和产业发展捆绑在一起,让农民变成社区居民后,一大部分人转型为产业工人,在家门口就能领工资,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村民进入社区后,不仅居住环境、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而且收入增加、尽享亲情,幸福指数大幅提升。

11月14日下午,该市孟庄镇第二中心社区服务中心内,46岁的潮河新城社区鸡王片区居民卢改凤边干手中的活儿,边讲述着现在的生活:“搬到新家有一年的时间了,不仅住得舒坦还有一份工作,真不赖!”

卢改凤的工作就是在便民服务中心做清洁工,这是镇上为他们这些4050人员提供的公益性岗位,每个月能挣1000多元。这份收入虽然不高,但是够他们一家一个月的生活开销。卢改凤说,村里像她这样的中年妇女都从农活里走了出来,有的从事公益岗位,有的在附近的工厂做些轻便的杂工。

鸡王村,这个昔日贫穷落后的小村落,如今的景象令人振奋:社区里绿地、假山、健身器材一应俱全,一栋栋社区居民楼干净整洁、清新典雅。在楼下晒太阳的王老汉与记者拉起了家常:

“住进了新房,感觉怎么样?”

“活了60多年,没敢想过能住上跟城里人一样好的楼房。”

“社区里用天然气、用电,花钱的地方多了,生活成本的增加,会不会给你们的生活带来一定的压力?”

“啥?压力?”王老汉对记者的话有些不屑,指着不远处的一处厂房对记者说:“俺孩儿还有俺媳妇都在那里上班,俺孩儿做的是技术活儿,开航车嘞,他俩一个月能往家拿5000多,你说俺有啥压力?”

顺着王老汉指的方向,记者来到了这家拥有数栋标准化厂房的园区。原鸡王村党支部书记王宏伟介绍说,这是河南六盛钢材交易中心,是一个信息化、智能化、面向全国的钢铁物流园区。“政府考虑得真是周到,在社区附近招引了华南城、六盛钢材、东鑫集团等大型企业。这些企业的落户,带动创业100多人,实现就地就近就业255人,并吸引外来人口就业1.5万余人。”王宏伟深有感触地说,“而我们村以前大部分村民都是在家务农,外出打工的也很少。”

在王宏伟的带领下,记者见到了六盛钢材的物业经理袁侨光。采访过程中,他不厌其烦地回答记者提出的各种问题。“工人收入咋样?”“因为这里分好几个工种,少的一个月能拿到1600多元,多的能拿到5000多元。”“附近社区有多少人在这里上班?”“我们优先招收附近社区的居民,仅鸡王片区,就有60多人在这里上班。”

不仅孟庄镇鸡王片区如此,“下楼上班,下班上楼”已经成为新郑市所有入住新社区居民的生活状态。

“有产业才能有就业,才能让住进楼房的农民留得住过得好。”正因如此,新郑市在社区布局上下足功夫,在坚持“四临”(临城、临镇、临干线道路、临产业集聚区)的基础上,按照“一个社区一家企业、一个家庭两人就业”的模式,两公里内至少有一家规模企业作为产业支撑,由乡镇牵头,以社区为单位与企业签订就业协议,提供就业岗位。并把新型社区节余的建设用地拿出50%作为特色农民创业园,用于发展二、三产业,让农民实现就地就近充分就业。

同时,该市细算土地指标、农民利益、资金运作、就业岗位、粮食生态、社会保障“六本账”,通过比资产、比收入、比配套、比就业、比保障、比管理,彻底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