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文娱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广告
再现上世纪西部之旅
“饥饿游戏”系列小说出版
经典儿童剧周六开演
惊鸿一瞥地铁文化墙影响深远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传承文化 提升修养
惊鸿一瞥地铁文化墙影响深远
了解城市的文化名片永不凋谢的艺术展台
南京地铁文化墙

本报记者 左丽慧 秦 华

从看到地铁文化墙到快步走过,一般乘客可能只需要几秒钟时间。而正是这样惊鸿一瞥的艺术形式,却将大量丰富的文化信息留存在人们脑海中,让乘客或加深对这一城市历史文化的了解,或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修养——连日来,本报记者对地铁文化墙在国内的出现及其设计理念等相关问题进行采访,为您解答地铁文化墙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火车站“记忆 绿皮车”

空调普快、高速动车、高速铁路、地铁……现在人们的出行越来越方便快捷,那慢悠悠的绿皮车,也渐渐驶出了人们的视野。郑州地铁1号线火车站的文化主题墙以“记忆 绿皮车”为表现目标,将绿皮车定格在人们的视野和记忆里。

“绿皮车在漫漫铁轨路上奔波了60余载,承载着一个时代的希望与梦想,现如今它越走越远,留给我们的是深深的怀念,它烙下了多少人奋斗的足迹,它是时代背景里的你我,延续着希望与梦想……”上海现代建筑装饰环境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马凌颖告诉记者,“郑州火车站是一个历史比较悠久的老火车站,我们希望能将郑州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表现出来,而绿皮车承载着一段城市记忆,用它来表现‘厚重’很合适。”

马凌颖介绍,“记忆 绿皮车”采用搪瓷钢板为主材,用喷绘的形式呈现出绿皮车厢和车窗的图案,车窗里是各种各样的人物照片,他们之间的故事引人遐想,“整幅墙面看起来比较人文,喷绘加老照片的表现手法会拉近与乘客的距离。”

了解城市的文化名片

谈起地铁文化墙的发展,中国壁画学会工程部副主任赵健峰告诉记者,中国地铁文化墙最早出现1982年左右,运用于北京地铁2号线,“那时仅仅在站台层出现,以壁画为主,功能偏装饰性。”赵健峰介绍,后期新建地铁基本都有文化主题墙,如2006年南京地铁1号线就设置了8个站点的文化墙,而北京后期地铁基本上都逐渐设计有文化墙。

赵健峰认为,地铁文化墙的出现和发展,是随着近5年来中国地铁高速建设发展起来的,总体来看,地铁文化墙都与地铁所在城市的地域文化紧密相连。

“文化墙作为公共艺术的一种,是功能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西安美术学院设计系艺术与科技专业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李路葵告诉记者,地铁文化墙十分注重与区域文化相结合,“文化墙是展现城市历史文化的一面镜子,这面墙是了解这个站点乃至这个城市的一张名片。”

郑州市雕塑壁画院院长张松正认为,地铁作为公共场所和快捷通道,是文化展示、文化宣传的重要场所,堪称“公共文化阵地”。就郑州地铁文化墙而言,就是展示中原文化、向全国乃是世界宣传中原文化艺术的重要窗口。

据悉,郑州地铁1号线20多个站点中,原定9个站点有文化主题墙的设计,但紫荆山站文化墙设计因故取消,最终,将有农业南路站、黄河南路站、二七广场站、会展中心站、绿城广场站、桐柏路站、郑州东站、郑州火车站等8个站点的文化主题墙与观众见面。

永不凋谢的艺术展台

“地铁文化墙是一种移动空间的艺术,乘客从室外自然环境进入到冰冷的人工环境,需要清爽的图案来缓解这种视觉上的落差。”李路葵说,文化墙是与乘客情感连接的场所,它以艺术化的形式走近大众,“特别是现在的广告铺天盖地,视觉污染比较严重,在这种环境下文化墙作为一种精英文化,承担着传达美的重任。”

赵健峰说,在艺术手法上,地铁文化墙的体量较大,画面艺术构成感强。“现在新建城市地铁基本上都有地铁文化墙的展示。”赵健峰表示,这说明地铁文化墙是一个展示本土文化的优良平台,同时也是潜移默化提高市民艺术修养的有力方式,“艺术不是高于大众,而是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

在艺术特色上,张松正认为,地铁文化墙应该以本地文化为主线,结合站点设置进行设计。“一个美术馆,一天能有几百、几千人去看就了不得了,但地铁文化墙每天的观众会以万计。”张松正说,虽然每个城市对地铁文化的展示各有不同,但大家对地铁这一公共空间的利用和重视都有共识,“希望郑州地铁文化墙对郑州、对外地乘客都有一个无形中的影响,让大家更加了解和认识本地文化,让全国和世界更加了解中原!”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